此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也先后获批,通过“两翼”集中承载非首都功能疏解。
实现“都”的功能,推进“城”的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生动的例证。近年来,副中心“城市绿心”景色宜人,三大文化建筑拔地而起,运河商务区华灯初上,一座崭新的“未来之城”在古运河畔崛起。
石晓冬说:“这些巨大变化,正是长期按照规划执行的生动体现。规划的准确性和远见正在接受历史的检验。”
在他看来,北京从“增人增地”转变为控制人口总量,集约建设用地,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匹配,同时对老城进行重组,提升服务保障民生,让城市更加安全宜居,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
北京的“减”,换来了京津冀的“增”。
10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而京津冀三地的经济总量,则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
事实上,一项重大规划的编制绝非易事,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讨论和决策。例如,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的编制工作历时近3年,由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咨委专家等领衔,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设计单位共同参与,北京市、区各部门也从规划实施角度参与到规划编制中。
“过程中,规划部门对核心区约200万常住人口、3.6万宗各类权属的土地,甚至1万多棵古树,都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全程参与规划编制的石晓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