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舞千年:文物如何成就了爆款舞蹈作品
http://www.CRNTT.com   2024-02-21 11:41:57


  中评社北京2月21日电/据文汇网报导,  近年来,舞蹈作品如《唐宫夜宴》《龙门石窟》《千手观音》,舞剧如《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等,频频出圈,盛誉海外,其背后贯穿着一条共同的创演思路,即文物“活化”。

  龙年央视春晚,以瓷器为题材的舞剧《唯我青白》选段《瓷影》亮相,令人惊艶。

  这些舞蹈作品,运用科技创意与文化想象,通过舞者身体的形塑激活历史记忆,既成为让观众喜欢看、看得懂的“历史导读”,又是以舞蹈艺术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与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行动。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穿越千年,既感受到文物所属历史阶段的故事,又获得了审美享受。

  从《丝路花雨》到《只此青绿》:文物“活化”的舞蹈创演历程

  从舞蹈艺术创演实践来看,在1917年前后由梅兰芳表演的戏曲《天女散花》中,已经开始尝试将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搬上舞台。1954年由戴爱莲创作的双人舞《飞天》,同样借用了香音女神飞天的形象。

  1979年5月,《丝路花雨》首演,诞生出了新兴舞种“敦煌舞”,敦煌舞的舞姿取材于莫高窟,通过石窟中大量的舞姿形象,创造性地将静态的壁画造型转化为动态的舞蹈语言。伴随着改革开放,这部舞剧犹如春雷乍响,让整个舞蹈界萌发新机,被舞蹈学者们称为“仿古乐舞大浪潮”的阶段也由此展开。中国各省市开始整理挖掘历史遗迹与文物,试图通过仿建古乐,让中国古代乐舞重新“复活”,代表作品有《敦煌彩塑》(1980)、《仿唐乐舞》(1982)、《编钟乐舞》(1983)等。

  继《丝路花雨》首演之后,时任甘肃省艺术学校校长的高金荣,关注到敦煌舞创演的价值,她再次深入敦煌创作出《敦煌舞教程》,为敦煌舞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1980年前后,长期钻研中国古代舞蹈史的孙颖,对重寻中国汉唐舞充满信“心,他在北京舞蹈学院任教期间创作了舞剧《铜雀伎》(1985)、《踏歌》(1997)、《楚腰》(1997)等舞蹈作品,提出了“汉唐舞”与“汉唐古典舞人才培养模式”,坚定要创建属于中国舞蹈的艺术体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