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21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 去年11月初,千里之外的哈尔滨下了第一场雪。家乡的几位朋友,第一时间发来信息告诉我:下雪了。
三个字,像三朵美丽的雪花,在我眼前旋转飘飞,并迅速连绵、浩大起来。思乡之情氤氲弥漫。我站在北京自家窗前,眼前顿时浮现出那片热土上大雪纷飞的景象。
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地方,喝哪里的水长大,对这个人的身心成长有微妙奇异的作用。我是喝松花江水长大的。我生存的背景是寥廓苍茫的大东北。雪野、北风、松花江流域的风情、东北人的某些特性,已悄然进入我的血脉之中。哈尔滨,是我认识人间的开始,是情感牵连的故乡。这方水土独有的文化形态,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在这里获得了对于文学与艺术最初的启蒙,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丰富。我选择写作为职业,对美的事物至今尚保持敏感和追求,与这块土地、这座城市是深有关联的。
多年前,一个南方女作家与我通信。她用娟秀的小字写道:“我真忘不了你家门厅里的衣柜和鞋架,天哪!那些大衣、羽绒服,高低不同的靴子、雪地鞋,让我心生羡慕!”那是她从未穿戴过的。只是看着那些装备,她就对冰天雪地中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哈尔滨是一座气质独特的城市。遥想当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外国人、外地人不断涌入。曾经有过30多个国家的十几万侨民,做过这个城市的居民。20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外国领事馆有19家。欧陆风情的云朵,自然地飘动在这座城市的上空,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神秘交汇。多元的文化面貌,蔚然成风的中外教育,使这里文化气息浓郁,艺术氛围丰厚。资料记载,当年的哈尔滨,“仅俄文报纸135种,日文20种、英文7种、波兰文4种、犹太文4种,以及德文、格鲁吉亚文等报纸”。这一切,深刻影响了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不少哈尔滨人的祖辈,都有和外国人、外族人、外省人打交道的经历,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比传说还神奇的人生履历,这些特殊元素,逐渐形成独有的社会文明和地域情调。这里曾是当时远东地区富有生命感、艺术气息和浪漫色彩的都市之一。作为著名的“红色通道”,哈尔滨和中东铁路,以及整个黑龙江,在中国的近代史上都有浓墨重彩的书写。当年抗联那些卓越的中华儿女,都在这里留下过荡气回肠的生命段落。
作为“闯关东”的后代,很多东北人的祖辈,都是满怀激情并勇于实践的人。当年,他们怀着对崭新生活的憧憬背井离乡,怀着壮烈情怀和期盼,迎着寒月与北风,一路向北。强健的体魄、豪放的性格、吃苦的精神、浪漫的情怀,这些基因的种子悄然扎根泥土,作为生命的密码,遗传给后世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