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戏曲的喜剧传统值得更好弘扬
http://www.CRNTT.com   2024-02-21 11:24:32


  中评社北京2月21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戏曲从形成之日起,就有着偏爱喜剧的传统。戏曲的喜剧精神源自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乐天自信人生态度在戏曲等文艺创作上的体现和反映。

  戏曲的喜剧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尤其在地方戏创作和“三农”题材剧目中更为突出和普遍。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行当有生旦净丑,舞台有悲剧喜剧。自古以来老百姓看戏,喜欢悲喜交加,喜欢破涕为笑,哪怕悲剧如《窦娥冤》,也要最后的父女团圆。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喜剧精神深入骨髓,甚至有专门的“丑”行,表现各种“插科打诨”,其意义自然是与幽默滑稽的喜剧精神相关联的,用清代戏曲家李渔的话说,“于嘻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

  戏曲的喜剧精神源自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乐天自信人生态度在戏曲等文艺创作上的体现和反映。戏曲从形成之日起,就有着偏爱喜剧的传统。对此,学贯中西的王国维早在《〈红楼梦〉评论》一文中就说过:“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着之一例也。”可见,若非终于“欢”“合”“亨”的结局,是很难满足观众审美心理的。

  戏曲的喜剧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尤其在地方戏创作和“三农”题材剧目中更为突出和普遍,这也与地方戏曲起源于民间乡土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大多是从“二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演变而来,充满了生活情趣和喜剧色彩,湖南花鼓戏堪称其中的杰出代表。六十年前,两出花鼓小戏《打铜锣》《补锅》曾风靡城乡,浓厚的喜剧风格和乡土气息广受欢迎,甚至还吸引了昆曲演员学习花鼓戏,全国有很多剧种加以移植。《补锅》中的青年演员李谷一,后来更是红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新世纪以来,湖南省花鼓戏院创作的《老表轶事》《走进阳光》《作田汉子也风流》《我叫马翠花》等剧目,或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或荣获文华大奖,在全国产生过广泛影响。这些优秀现代戏剧目,主人公基本都是小人物、普通人,不过人物虽“小”,但精神不“小”。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