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
http://www.CRNTT.com   2024-02-18 15:04:48


  中评社北京2月18日电/据经济日报报导,我国是全球农险保费规模最大、覆盖农产品最多、业务模式最丰富的农业保险大国之一,2023年农业保险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4.98万亿元。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产品开发特色化、理赔数据的精准性等方面与发达保险市场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的农业保险分为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范围的保险品种和地方优势特色保险品种,“中央保大宗,地方保特色”是发展农业保险的总体思路。随着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持续扩围,发展特色农险成为完善农业保险的另一个重要抓手。

  我国地域差异大,各地物产丰富,围绕“土特产”发展农业保险大有文章可做,江苏的小龙虾、新疆的棉花、海南的橡胶等都是农业保险重要的保障标的。但随着各地农业特色产业的飞速发展,仍有一些小众和新兴农产品不能及时享受到农业保险的保障。近年来,多地频频推出带有“首个”“首次”等标志性意义的农险品种,一方面表明新兴农险产品数量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农险在多样性上还有提升空间。

  越是特色的农产品,对保险产品的精细化开发越有不同需求。如北京平谷种植的桃子一旦受到夏季冰雹的影响可能导致整片果园绝收;新疆阿克苏的红枣最怕秋后成熟季节遭遇暴雨。如何针对不同标的品种的风险特点,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设置个性化的保险责任和赔付水平,再科学厘定差异化的费率,是发展特色农险的重要发力方向。

  作为财产保险领域的重要分支,农业保险的设计如同“搭积木”,综合发挥各类保险产品的优势,往往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对于植保管理中投入较大的农作物,通过完全成本保险能够保障农户所有物化成本。种植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则对鲜果、鲜花、蔬菜等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经济作物更为友好。价格指数保险对于有周期效应的大宗农产品和生猪等规模化养殖业能够发挥更大的保障作用。林草碳汇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创新,则能够发挥在“双碳”领域的独特优势,提升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此外,发展特色农险还要建立再保险联动机制。近1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消费和贸易发生了显着变化,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附加值显着提高,但由于极端气象灾害、动植物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多发频发,对于农业生产的挑战越来越大。农业本就是高风险行业,即便有了农业保险的保障,仍然需要通过再保险机制有效分散风险。再保险公司应不断加强前沿科技研发投入,利用好数据和技术优势,配合政府部门,协同相关机构做好覆盖农业产业链多环节、全领域的风险管理服务,推进农业风险减量管理,有效提升农业产业韧性。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