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设郡安边 农牧往来
http://www.CRNTT.com   2024-01-21 15:08:32


 

  补隆淖汉墓群分布于河拐子古城的四周,侯仁之、俞伟超先生考证其为汉代朔方郡临戎县城,认为现在的黄河河道已东移,汉代的河道应在补隆淖古城以西,即该城原本在北流黄河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补隆淖古城出土的陶器组合,同陶升井和保尔浩特古城周边墓葬所出差异较大,有较多后两者没有的器型,如鸮壶和扁壶等。究其原因,应是该城址原本位于黄河之东,与陶升井和保尔浩特古城分踞黄河两岸,因而其墓葬的随葬内容呈现出的是河东的文化样貌。后因黄河河道东移,才形成了目前所见三座城址同位于河西的状态。此四处墓群的发掘,为临戎、三封、窳浑县城故址的确认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二、民族交流的生动例证

  朔方郡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融合之地,是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见证。汉朝军事力量的增强,使得匈奴不断南归降汉。《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于单亡降汉,汉封于单为涉安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浑邪王、休屠王降汉,汉朝赠以丰厚物资,并妥善安置,“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西汉末年,汉匈之间融合越发频繁。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遣子入侍汉朝。数年后,呼韩邪单于朝汉,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朝汉的匈奴单于,并在长安待了一个多月,获得汉朝的隆重接待,后由汉军护送出鸡鹿塞,留居光禄塞下。

  汉匈之间的相互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对汉元帝表示愿当汉朝的女婿,于是便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内部发生动乱,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归附东汉。归附的匈奴部众成为驻守朔方的重要力量,《后汉书》记载,右贤王率领部众屯驻朔方郡,助汉朝戍卫北地。汉匈之间的融合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今河套地区的汉墓群中,发现诸多带有汉匈民族融合特征的器物。比如,在召湾汉墓群中出土了举世闻名的“单于和亲”“单于天降”瓦当,在汉墓中也出现了用牛羊头蹄殉葬的习俗。随着汉匈关系趋于和平友好,阴山一线的河套地区呈现出“往来长城下,边塞无烽火”的景象,迁徙至此的汉人与匈奴人开始和平相处交往,生活方式也逐渐互受影响,民族交融延伸到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