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7日电/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是产业发展的最前线,在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各项工业稳增长政策方面,发挥着“最后一公里”的作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指出,我国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38%,是支撑全国经济大盘的基石,其中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核心带动作用。基于此,须加快推进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有些县(市)的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等方式,产品技术含量稳步提升,已经由成本和规模驱动转向技术驱动,有效激发了传统支柱产业新的活力。但也要看到,有些县(市)仍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优、特色不足、转型升级后劲较弱、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不强等问题,有的企业希望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但投资意愿不足。有关部门应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切实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打好政策“组合拳”。
坚持“靶向”施策,持续精准发力。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根本上讲必须依靠企业自主创新,但需要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县域产业发展的政策对其加以引导。从实践来看,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较好的地方,都与地方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分不开。比如,有的县(市)出台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文件,大力实施产业提升、规模再造;有的县(市)出台“领跑者”企业培育计划,对头部企业加大帮扶包联,支持中小微企业融入行业龙头供应链;还有的县(市)根据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实行精准招商。可见,相关部门应围绕经营主体需求,瞄准成长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支撑带动力强的产业精准施策,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政策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县(市)政府要统筹运用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政策工具,对符合县域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给予资金倾斜支持,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增强竞争力。用足用好国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税降费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基础技术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创新融资支持方式,助力企业提升市场价值,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人才支撑,推动技术创新。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企业人才需求库、技术需求库、项目需求库,搭建优质创业平台、政策优惠平台,精准对接专业技术、管理服务等各类人才。同时,以人才支撑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创新能级,巩固企业核心技术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还应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协同创新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优化营商环境,助企降本增效。增强服务意识,践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精准服务能力,通过产业链精准招商、供需对接、政策精准推送等方式为经营主体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推行柔性执法、精准执法,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坚持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有效降低经营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景芝 王晓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