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20日电/当前,中国人口正在经历总量从持续增长转向持续减少,结构从幼多老少转向老多幼少,分布从乡村居住为主转向城镇居住为主的过程,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这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表层数量上的供求增减变化,在多个维度与层面都会发生深刻而持续的变化,需要我们在全面、整体、深刻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应对。
从数量上看,人们大多认为,人口减少必然引发教育的供求关系转向供大于求,现实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幼儿园、中小学,甚至大学招不满学生的情况。也因此,有些人担心未来“教育资源过剩”。如果仅从学位数看,出生人口减少必然导致适龄学生数减少。但在教育供求关系中,除了数量还有质量、地域、属性、时机、适恰程度等多种特征。在人数减少的同时,人们对质量、公平、普惠的要求反而会提升,对教育的期望值也会抬高;对教育的地域要求更特殊,对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就近入学的要求更具体;对教育的均衡性、普惠性、公益性等方面的界定和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对教育的及时性、适恰性以及因材施教的要求也会提升。
总体上,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将会随人口减少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抬升,这就要求教育供方在属性、结构、内涵等多方面发生顺应需求的变化。满足新的需求,需要教育过程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多样化,因此对教育的总体性需求依然可能是供不应求,并且可能由于对教育新的需求增长而出现有求无供或缺供的情况。
从人口与教育的变化互动过程来看,人口减少对教育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可能由于教育当事人的主动改进而产生不同的效应。
首先,教育投入与资源使用效能变化。一些学校可能由于学校时间与空间利用率降低而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成本增高。倘若教育当事人能够更有效因材施教,更多为学生赋能,则相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教育效能将会进一步提升,不仅不会出现浪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反而能提高。
其次,随着人口减少,在政府的财政拨款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学校的经费来源相应减少,一些学校的经费压力加大,可能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如果当事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能够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保障教育投入,学校依然能够获得充裕的教育经费。
再次,在不均衡的情况下,学生的数量随着人口的减少相应减少,学校之间的差距会拉大,竞争会更加激烈。它在促使学校更加注重自身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提升,以吸引更多更好学生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更加不均衡的“马太效应”。如各地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能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教育均衡,在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就近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出更多小而美且质量高的学校,形成各校之间在平等基础上的适度竞争,则能在当地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