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15日电/“没有疯狂‘买买买’,就趁优惠买了几样生活必需品。”“以前买很多欧美大牌,现在不囤了,只买马上需要用的,也便宜不了几十块。”今年,“双11”大促步入第15个年头,消费者变得更理性,诸多变化折射出消费之变。
一年一度的举国性网络购物节,既有助于培育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集中释放被抑制的消费,提振国民消费信心,也有利于强化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协调互促,有利于推进日用消费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15年的最大改变就是消费观念的更趋“理性”。
相较于“双11”之初的疯狂“买买买”,人们在经历了年复一年的野性消费和盲目购物之后,越发变得理性与明智,不再一味花重金购买华而不实的商品,而是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和性价比。消费者已渐渐摆脱盲目、拒绝攀比、远离轻奢,强调取悦自己、忠于自我、务实重效的消费观念。比如热衷购买“折扣”、“临期”食品,注重实用性而非一味追求品牌,更加青睐国货而非欧美大牌,注重现实需要而不盲目囤货等。
回望15年,商家推出低价、优惠、有赠品等促销措施,成为消费者属意下单的内在动力。今年的“游戏规则”十分清晰,低价是各大平台的“打法”核心。随着消费者的理性回归,年轻消费者虽仍不放弃“薅羊毛”,但却不再“疯狂买买买”。而消费者这种谨慎心态,也成为倒逼电商不惜拉低价格刺激消费的重要原因。近日,贝恩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2023年“双11”:理性和感性双管齐下,赢得消费者青睐》显示,与2022年相比,77%的消费者计划在今年“双11”减少消费支出或维持和去年一样的水平。普华永道发布的《2023年全球消费者洞察调研》也显示,51%的中国消费者正在减少非必需品支出,而对于必需品,人们开始选择更质优价低的购买途径。
随着“直播卖货”日益成为电商营销的新常态,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双11”的吸引力。诚如有消费者所言:“平时经常看直播,也都有折扣,该买的都买了,‘双11’没啥好买的了。”刚刚过去的这个 “双11”,就更凸显出头部主播热度在降低的趋势。现实中,网友们都会奔向各自感兴趣的直播间,亦或是在多个直播间之间反复“横跳”,一方面是对主播的感兴趣,一方面也是在瞄准可薅的“羊毛”。
人们对“双11”购物节心态平复和消费理性,更缘自对电商在各类促销、优惠、推广活动中所藏匿的“埋雷”、“挖坑”、“设陷阱”等营销套路的反感与疲惫。“双11”活动虽渐次拉长战线,但“拒绝套路”“拒绝佣金”依然是消费者的主流民意,折射出理性消费、实在购物的消费趋势。随着近年来由注重体验、情感和内在价值满足的认知更新,消费者更注重真实需求,注重性价比,不被欲望牵着走,拒绝盲目攀比和过度花钱,这种有节制、务实性的生活态度堪赞。网友对此留言:“这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消费选择”、“回归到自身需求和产品本身真香”。期待理性消费成人们生活常态,也倒逼电商营销更诚实守信、接地亲民。
来源:东方网 作者:张玉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