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文章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从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来看,中国目前的制造业门类品种是齐全的,今后的发展要往中高端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长远方向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制造强国,推进新型工业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达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在科技、金融等领域没有先发优势,绝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统筹好长期和短期的关系,协调发展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因地制宜做强做大支柱产业,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要合理布局未来产业,使之成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阵地。当前,中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未来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经济发展从来不是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优化。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这些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都是从曾经的“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来的。
通过深化改革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护航
文章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科技要素投入从量变到质变;要发挥中国大空间、大市场的优势,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让国有经济在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基础性、攻坚性作用,同时发挥民营经济的灵活性、能动性作用,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局面。
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到生产力变革,也涉及到生产关系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主动适应需求端个性化品质化变化,疏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供给和需求在更高层次、更高质量上形成均衡。要持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等,通过深化改革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