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重视“交能融合”的绿色发展效应
http://www.CRNTT.com   2023-08-21 08:53:01


  中评社北京8月21日电/交通、能源领域是碳排放大户,其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对节能降碳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当前,随着两个领域技术应用场景、基础设施保障水平逐渐完善,交通和能源融合发展的态势进一步显现,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符合行业发展特点的资源配置方式、路径初步形成,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的整合产生了较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交能融合已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经济日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文章表示,交能融合的关键是两者以节能为共同目标,通过融合产生了协同效应,实现了节能减碳的相得益彰。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涉及环节众多,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升级的过程中,引进节能技术,不断提升公路、港口、轨道交通、船舶、航道的降碳水平,有助于实现这些领域碳排放效率的大幅提升。
  
  从能源网络建设看,智能电网和交通基础设施网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是一个有着强劲需求的应用场景,由此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有效整合了不同领域的资源,助力交能融合发展。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和能源领域的融合发展,在充分考虑中国能源分布和交通建设特点的前提下,统筹布局规划建设新型交能设施,将共建共享理念融入交能基础设施,中国交能融合加快布局、多点突破的良性格局正在形成。
  
  文章指出,随着绿色转型的深入推进,交能融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种空间的拓展、潜力的释放,根植于产业体系绿色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一个又一个场景相互迭代、相互促进的必然结果。具体来看,就是通过推动交通设施能源化、交通用能绿色化,有力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节能降碳,同时推动新一代电力系统加快建设,助推实现绿色能源革命。
  
  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交通用能大约占到17%,而在交通用能结构中,电力占比尚不到5%,绿色电力占比更是低于2%,另外,在中国碳排放结构中,交通领域碳排放大约占到10.4%。因此,结合中国交通领域建设现状和用能结构,推动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港口等典型场景的绿色能源替代,可以有效发挥新能源就地替代作用。以公路领域的应用场景为例,当前中国约有18万公里在运收费公路,在综合考虑公路两侧可利用宽度、桥隧比、植被覆盖等差异情形下,预计可开发的光伏潜力能够达到1亿千瓦左右,由此带动的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规模化发展更是空间巨大。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