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25日电/古人说,“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自身不能作出表率,就无法让别人跟从;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就很难使别人信服。
《吕氏春秋·贵直论》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赵简子率兵攻卫之事:赵简子统率军队进攻卫国,到了交战的时候,却站得远远的,躲在盾牌后面。他击鼓下令进攻,士卒们动也不动,不由感叹士卒腐化没有斗志。行人(一种职务)烛过对他说:“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意思是您自己没能做好,士卒没有什么不好。赵简子大怒,烛过解释说:以前先君献公即位五年,战无不胜,用的就是这样的士卒;惠公即位二年,纵情声色,残暴傲慢,为秦国所败,军队溃逃,用的也是这样的士卒;文公即位二年,以勇武砥砺士卒,后来大败楚军,名扬天下,用的还是这样的士卒。赵简子恍然大悟,于是离开盾牌,站到队伍前方,敌方弓箭射程以内,只击鼓一次士卒就登上了卫国城墙,获得胜利。事后,赵简子感叹说:“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
将欲治人,必先治己。赵简子带兵,一开始躲在盾牌后面,士卒见他贪生怕死,自然不愿听令;后来听从烛过劝谏,敢于以身作则,士卒受到感染,奋勇作战。这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