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文化母土”
黄永松出生、成长在台湾桃园龙潭客家村,从小关于春节、祭祀、庙会的记忆,影响了他的工作方向。
“我是黄家江夏堂来台第八代,族谱说得明明白白。”黄永松说,“生启朝观春毓秀,永承宗泽庆绵延”,这是黄家来台第一代先祖留下的诗句,后辈都依此定位取名。这就是民间的传承和宗脉。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打开了黄永松的视野,也改变了《汉声》的发展。
初到大陆,黄永松追寻先辈迁徙的足迹,考证历史,在《汉声》第19期推出“台湾的泉州人”,后来又做“台湾的漳州人”“台湾的客家人”,完成了岛内主要群体的寻根系列报导。
回到“文化母土”,黄永松带领团队走遍大江南北,聚焦大陆各地丰饶的文化遗存。他深知,在大陆的偏远乡村,潜藏着许多活化石般珍贵的民俗文化。
他系统梳理零散的中国结艺,总结出11种基本结、14种变化结;用4年14趟走访,采集黄河流域民间艺术;实地测量46座福建土楼,留下宝贵的调查记录;详细拍摄记录“惠山泥人”3000个手艺步骤……
他协助大陆高校开办乡土建筑与民间艺术研究所;将古城聚落规划成博物馆群,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垂直整合基地;在世界各地办展演讲,推广中国民间文化精华;在北京等地建立《汉声》办公室培养青年人才。
为文化传承而步履不停,黄永松仍觉得时间不够用。“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他说,时代快速发展,尽量多地留住中国文化记忆,我们就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能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