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网评:“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
http://www.CRNTT.com   2023-04-17 17:01:11


  中评社北京4月17日电/网评:“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宏强(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项目生产管理部工程师)

  “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近距离察看停靠在这里的自升式修井生活平台,远眺“蓝鲸1号”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泰山”龙门吊、海洋牧场平台,详细瞭解高端海洋工程设备制造、维护、运行情况。殷切的嘱托和寄语,更加坚定了我们矢志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海洋开发,装备先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2013年刚入职,我就参与到“蓝鲸1号”的筹备及建造工作中。从前期设计、设备采购,到钢板切割、龙骨分段铺设等船体施工,再到船体下水……我们亲历了“蓝鲸1号”的诞生,“蓝鲸1号”也见证了工程队伍的成长。2017年平台交付启航,开赴南海助力可燃冰开采。当看到“蓝鲸1号”燃烧臂上喷涌“火龙”的一瞬间,我为自己自豪,更为国家自主创新取得进展而分外骄傲。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近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拼搏奋进,自主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从海上油气田、海上粮仓、海上风电等的持续发展,到“长鲸1号”“耕海1号”“国鲍1号”“百箱计划”等24座海上平台相继投放,我们以自主创新为笔,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答卷。

  当前,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企业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比如,我们瞄准海上风电这一绿色能源领域,开拓了“3060”系列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新业务,让电“从海上来”。升降系统是关系整船安全性、经济性的关键技术。我们刻苦攻关,研发的连续冲桩系统只需不到4个小时,便具备从海床拔桩的条件,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随着各项技术的创新突破,我们的海上风电项目不仅能够满足中国海域的作业需求,而且能够满足欧洲北海及东南亚海域的作业需求,一些前沿技术和产品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梦想因坚持而精彩,未来因奋斗而美好。这十年,我和生产一线的同事们齐心协力、并肩奋战,共同见证了中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大变化、大发展。从来图加工到自主研发,从单一的钻井平台到现在各业务板块蓬勃发展,一幅壮丽的海洋产业新图景已经徐徐铺展。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我国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前进道路上,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新研发工作中,把海工装备领域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锻造出更多的国之重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