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探访边陲小镇西藏日喀则市吉隆镇
http://www.CRNTT.com   2023-04-02 16:40:17


  中评社香港4月2日电/拉萨往西800多公里,记者来到中尼边陲小镇——西藏日喀则市吉隆镇。这里海拔2800多米,温润舒适、鸟语花香,是吉隆沟的核心地带。

  新华社报导,喜马拉雅山脉在日喀则所属的吉隆、聂拉木、定日、定结、亚东等县地界打开了5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俗称“五条沟”。最靠西的吉隆沟,是五条沟中最长的一条,从海拔4200米的吉隆县城所在地宗嘎镇起,经吉隆镇一路往南,下降到海拔1800米的热索村,吉隆沟全长约90公里。

  只有14户人家的热索村,与雄伟挺立的吉隆口岸融为一体。对面就是尼泊尔,一座宽阔的水泥桥纵跨两国界河南北,从口岸往南100多公里,便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吉隆口岸是西藏对外开放的门户。2014年12月,吉隆双边性口岸开通;2017年升级为国际性口岸,对中国和尼泊尔之外的第三国人员开放。2022年3月,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获批设立,成为中国第18个、西藏第一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

  吉隆县县长、吉隆口岸管委会主任达春说,去年年底吉隆口岸恢复双向货物通关,今年前三个月与尼泊尔的货物贸易快速恢复。吉隆口岸有信心让双边贸易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有信心落实好国家的开放政策。

  4月1日,吉隆口岸恢复双向人员往来。尼泊尔商人策林说,非常高兴吉隆口岸恢复人员往来。

  吉隆沟自古是青藏高原腹地与南亚往来的交通要道,历史上集“官道”“商道”等于一身。

  1990年,考古专家在吉隆县城正北约4.5公里处的一处崖壁上,发现“大唐天竺使之铭”摩崖石刻。《吉隆县志》记载,这是公元658年唐朝著名外交家王玄策一行出使古印度时,途经吉隆沟留下的石刻,是迄今为止西藏已发现的汉藏文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处。

  摩崖石刻证明吉隆沟当时就是沟通大唐、吐蕃和南亚之间的一条官方要道。2001年6月,石刻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隆沟自古也是一条“商道”。中科院、兰州大学等机构和高校的研究人员对吉隆沟孔桑桥遗址内发现的炭化稻进行DNA分析,直接测年结果为公元8世纪前后,这表明在唐朝前期籼稻已向青藏高原南部传播。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杨晓燕等研究人员在2022年9月发布的论文中称,孔桑桥遗址所处位置无法满足籼稻种植的热量条件,因此遗址内的籼稻是通过贸易或其他手段带到较高海拔地区进行消费的。这一发现证实,唐蕃古道是籼稻自南亚向中国传播的重要通道之一。

  吉隆沟见证了中国与南亚交往的千年历史,见证了中国各民族在西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2.19平方公里的吉隆边合区仿佛一串珠子,沿着216国道从北到南镶嵌在吉隆沟里。边合区规划提出,到2035年要把吉隆打造成为南亚大通道的重要枢纽、西藏对外开放合作新样板、宜居宜业宜游的边境生态新城等。规划中的中尼铁路将在吉隆设站并出境,将是中
国联通世界的又一条国际铁路。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迎来了又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