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生动史料
“敬查四月廿四日,在汶泐寄小岵陈厉相官带进英银三元,谅必早荷收到可知。近日陈彭官到汶,接读四月初二日在家受的诲言内示,诸情业已拜悉一切。籍知合家自老亲以下诸位大小俱幸平安,欣喜之至……”
这是一封1901年通过“水客”由印度尼西亚安汶寄往福建永春的侨批。寥寥数语,勾勒出“水客”这一特殊“送信人”的形象。
论坛上,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刘伯孳以这封侨批为例,介绍了印尼侨批业的发展概况。
“印尼侨批历史悠久。早在18世纪80年代,印尼吧城(今雅加达)华人公馆的《公案簿》就有印尼侨批的相关记载。在金融、邮政还不发达的年代,印尼华侨华人习惯委托同乡熟人,携带平安家书和养家银项返乡。此后,逐渐出现替华侨华人携带书信和银钱回国的职业投递人,这些人被称为‘水客’。19世纪中期,华侨华人创办的侨批局也开始在印尼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印尼侨批业的繁荣。今日,我们透过印尼侨批,能看到中国和印尼金融业、邮政业早期发展的面貌。”刘伯孳对记者说。
刘伯孳介绍,相比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侨批,印尼侨批有鲜明的特点。
“印尼岛屿众多,华侨华人分散居住在各地,寄信时常需要经过多地中转,因此,印尼侨批往往留有丰富的邮政印记。同时,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印尼当地侨批局的业务更为庞杂、邮政习惯更为严谨,因此,印尼侨批的邮路痕迹往往也更清晰可辨,是追溯侨批流转过程和侨批业发展的绝佳史料。”刘伯孳说。
“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印尼多岛的地理环境,意味着侨批业的经营十分不易。考虑到这一背景,印尼侨批丰富、清晰的邮政信息,凸显了印尼华侨华人敢创业、善创业的优秀品质。如今留存下来的不少印尼侨批封和信笺都印有那时华资企业和信局的广告,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印尼华人商业的繁荣盛况。”黄清海说。
“印尼侨批含有印尼各地的风土人情,一些家书还会随信介绍并附上印尼的土特产品,其中蕴含的民俗历史值得进一步挖掘。此外,透过印尼侨批的邮票、图章等元素,我们还能瞭解当时的南洋风情。”袁霓说。
“受动荡和战乱影响,大量印尼侨批曾遭到损毁。目前,印尼侨批在印尼和中国各地留存的数量十分稀少,因此尤为珍贵。”刘伯孳说,“希望有更多印尼侨胞加入侨批抢救、保护和研究队伍,共同挖掘印尼侨批的文化内涵与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