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中国市场吸收外资量质齐升
http://www.CRNTT.com   2023-02-08 15:03:14


  中评社北京2月8日电/据中国经济网报导,我国吸收外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负责人孟华婷日前表示,去年我国吸收外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实际使用外资以人民币计首次突破1.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引资规模依然保持世界前列。

  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面对全球经济增长趋缓、投资保护主义升温等不利因素冲击,我国扎实推进稳外资工作,不仅引资规模扩大,同时引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方面,制造业引资大幅提升。去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237亿元,同比增长46.1%。得益于外资准入限制全面放开,汽车制造业引资大幅增长263.8%。此外,计算机通信制造、医药制造领域引资分别增长67.3%和57.9%。

  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成为重要增长点。去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449.5亿元,增长28.3%,带动吸收外资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引资分别增长49.6%和21.9%。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等领域引资实现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5%和26.4%。

  主要投资来源地稳定增长。韩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分别增长64.2%、52.9%、40.7%和16.1%。分区域看,欧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对华投资分别增长92.2%、17.2%和8.2%。

  引资综合优势强化

  “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地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平台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去年1月1日起,新版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施行,实现了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21家自贸试验区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225.2亿元,占全国的18.1%。

  从地区看,东中西部引资全面增长,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4.7%、21.9%和14.1%。东部省份中,江苏省引进外资接近2000亿元。广东、上海、山东、浙江、北京引资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中西部省份中,山西、河南、广西、湖南、陕西分别增长229.6%、119.8%、49.1%、41.3%和33.6%。中西部地区的引资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但我国吸收外资仍然有诸多有利因素。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超大规模市场、完备的工业体系、丰富的人才资源、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等构成的引资综合优势在不断强化,广大外国投资者仍有很强的意愿来华投资。

  外企将有更多获得感

  近期,多家国际组织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经济增长就意味着投资机遇。中国贸促会近期对160多家在华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的调研结果显示,99.4%的受访外资企业对今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更有信心,98.7%的受访外资企业表示将维持和扩大在华投资,89.8%的受访外资企业表示将维持在华产业链,10.2%的外资企业计划将国外产业链转入中国。

  此外,政策叠加效应也在持续显现。去年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发布,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引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等专项政策。据瞭解,商务部今年将全力推动这些政策落地开花,并将根据中央部署,再推出一批政策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外资企业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过去3年,由于疫情影响引发的跨境人流、物流受阻,是外商投资遇到的最突出问题。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跨境往来逐步趋于正常。“近期有不少地方已经纷纷走出去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相信今年会有更多的外资项目落地中国。”孟华婷表示。(经济日报记者 冯其予)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