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春节假未到,“春节价”已来?
http://www.CRNTT.com   2023-01-18 15:11:15


  中评社北京1月18日电/“快剪不起头发了,春节期间会员价28元变58元,非会员40元变80元。”“平时常去的15元小区理发店,现在也要30元了,还得排队预约。”据1月16日《钱江晚报》报导,最近很多理过发、做过美甲的消费者都反映,春节假还没放,已经在常去的店里“享受”到了“春节价”。

  临近春节,从美发、美甲、美睫等“爱美”行业,到洗车、家政、餐饮等刚需行业,相关服务的价格似乎都在水涨船高。有的商家甚至在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就抢先开出“春节价”,且越临近春节价格越贵,让不少消费者觉得“吃相有些难看”。

  对于 “春节价”,不少人都持一种理解的态度,一来,假期公众的消费需求大大增加,而部分商家又停止了服务;二来,春节期间员工工资、运输费用等成本都在增加,适当提价没啥不妥;第三,相关从业者牺牲了节日里与家人的团圆与美好,增加些收入可以视为对他们的安慰和补偿。

  不过,从法律角度说,即便是“春节价”也须明码标价,向消费者事先告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是商家的义务。同时,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涨价要适度,要杜绝乱收费、乱涨价。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是欢乐祥和的日子,如果消费者在节日里挨了宰,被商家“狮子大开口”,显然会影响心情和消费热情。而且商家实行“春节价”本是为了增加一些收入,如果漫天要价,甚至提前很多天便开始收“春节价”,很有可能会吓退消费者,如此便可能得不偿失。

  对商家来说,“春节价”可以有,但别搞成过度涨价甚至是价格欺诈。春节同样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在这个时候,商家的言行更应该体现文明经商、仁义经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传统。

  对“春节价”越来越提前以及串通涨价、模糊标价等情况,有关部门是否能够予以重视和规范?比如,对春节期间涨价的时间、幅度进一步予以明确;加强春节前夕及期间的市场巡查,密切关注商品服务价格变动情况,及时受理消费者的价格投诉举报;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违规行为等。总之,不能让“春节价”成为春节假的堵心事。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何勇海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