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当代中国青年要不断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把文艺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