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晚清最后一只大象的下落
http://www.CRNTT.com   2022-11-27 10:22:20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中评社北京11月27日电/据澎湃新闻报导,在古代笔记中,有很多关于动物的志怪传奇,这里有个一想即明的“潜规律”:越罕见的动物篇目越少,比如麋鹿;越常见的动物篇目在其次,比如猫狗,而篇目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与人不远不近且略带神秘感的,比如狐狸……所以,常人难得一见的大象,极少有志怪的故事,在古代笔记中偶尔一现,往往都是“非虚构”的内容。

  一、大象当上“安保员”

  有关研究证明,汉唐之际,大象在中原地区就已经成了多为官方豢养的稀罕物,比如《新唐书》中记载:“开元初,闲厩马至万余匹,骆驼、巨象皆养焉。”养大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或仪仗,更重要的是安保。胡玉远主编的《京都胜迹》上说,相传大象能“鼻验铁器”,所以一旦有刺客携带武器经过它的身边,它都会甩着鼻子嗅之,是故帝王临朝时,相关的管理人员必率大象列队立于朝门左右进行“安检”,“钟鸣鞭响,六象严肃分立两旁,四足不动,若有携带武器者,必被大象鼻摔于地,然后就擒”。百官入内后,它们就以鼻子相交而立,示意朝门封闭。

  朝廷豢养大象的地方,名曰象房。笔者所读之笔记,多以为象房在北京之设是在永乐、宣德年间,比如黄浚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就说:“当由成祖平安南,以象入贡,始建此。”此记其实不确,因为元人熊梦祥所编《析津志》中就有“象房在海子桥金水河北一带,房甚高敞,丁酉年元日进大象,一见其行似缓,实步阔而疾撺,马乃能追之。高于市屋檐,群象之尤者”的记载。只不过,象房在明代从金水河北转移到了宣武门西。明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记载:“象房在宣武门西,城墙北,每岁六月初伏,官校用旗鼓迎象,出宣武门洗濯。”此地即今天的北京长椿街一带。笔者幼时,但凡去长椿街,长辈们总说“象来街”,其实就是沿袭了旧称。

  洗象一事,在晚明浸成盛会,刘侗、于奕正所撰之《帝京景物略》记载:“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象次第入于河也,则苍山之颓也,额耳昂回,鼻舒紏吸嘘出水面,矫矫有蛟龙之势。象奴挽索据脊,时时出没其髻。观者两岸各万众,面首如鳞次贝编焉。”这里的“象奴”是指大象的饲养员和训练员,因为大象初运到京,野性未驯,不经过严格的训练是不可以上朝的。《元史》有载:“帝一日猎还,胜参乘,伶人蒙采毳作狮子舞以迎驾,舆象惊,奔逸不可制,胜投身当象前,后至者断靷纵象,乘舆乃安。”说的是元世祖忽必烈有一次打猎回城,乘坐大象拉的车辇,结果有个伶人表演狮子舞来迎驾,把大象给惊了,狂奔乱逃,谁也没办法,多亏有个大臣上前阻拦,后面赶来的人砍断了连接车辇与大象的绳索,才使忽必烈平安无事。《池北偶谈》中的一则笔记更是提及了康熙皇帝目睹的一次“虎象斗”:“康熙中,驾幸南苑,观象与虎斗,虎竟为象所毙”——可见大象发起脾气来,不是闹着玩儿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