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将继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高水平开放中推动贸易强国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加光明的前程。
|
中评社北京11月21日电/近年来,党中央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光明日报发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刘江宁文章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外商投资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营商环境是国家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建设互联互通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加强全球产业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2020年中国实际外资使用规模达1444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2020年全球吸引外资第一大国;2021年中国吸引外资首破万亿人民币大关,达到1.1万亿元,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扎实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以来至2021年的八年间,中国与沿线国家年度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增长至1.8万亿美元,增长幅度达73%,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必须继续统筹谋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拓展同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迈上新发展高度,为经济全球化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打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壁垒,积极开展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共筑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实现建设贸易强国的目标。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自贸区是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以自贸区为抓手,可以有效促进国内国际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截至2022年中国分批次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共计67个片区,加速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中国构建贸易强国提供强有力支撑。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其中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增长26.4%,自贸区贸易发展迅猛。
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面对当今全球产业分工的剧烈演变以及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推动国内市场良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发挥国内超大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加快构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精准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货币政策,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中权重由10.29%上调至12.28%,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