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全球制造业格局加速调整
http://www.CRNTT.com   2022-11-14 08:31:36


  中评社北京11月14日电/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受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发达国家推动产业链回迁、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等多重因素影响,未来全球制造业和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将朝着区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等方向加速调整和重塑。各国需要加强合作、互学互鉴,共同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制造业发展和格局演化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二战以来,全球制造业经历多次转移,形成了“三大中心”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格局。当前,受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乌克兰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正在朝着区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等方向加速调整。
  
  全球制造业形成“三大中心”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制造业先后经历了由英国、美国转移到日本、德国,之后又由欧美国家和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再转移到中国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供应链、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供应链和以中国、日本与韩国为中心的亚洲供应链网络。全球制造业围绕美德中日韩等制造业大国,通过与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全球制造业“三大中心”。
  
  一是以美国为核心,辐射带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制造业中心。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美国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为2.50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0.7%,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15.3%,位居全球第二。美国在东北部、南部和太平洋沿岸地区形成了横跨钢铁、汽车、航空、石油、计算机、芯片等多个领域的制造业区域集群,并与加拿大、墨西哥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关系。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自加拿大和墨西哥货物进口额占自全球进口的1/4左右,对加拿大和墨西哥货物出口额占对全球出口的1/3。
  
  二是以德国为核心,辐射带动法国、英国等老牌发达国家的欧洲制造业中心。这一制造业中心不仅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制造业历史底蕴雄厚,同时也因为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为欧洲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充足活力。2021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位列全球第四。法国和英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分别为1.5%和1.7%。同时,欧盟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15.6%,整体与美国规模实力相当。
  
  三是以中日韩为核心,辐射带动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亚洲制造业中心。近年来,凭借人口红利和正在快速崛起的消费市场,以及蓬勃的经济活力,亚洲制造业中心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并逐步向中高端制造业领域发展,甚至在部分制造技术方面已经对欧美等国家形成一定竞争优势。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逐步提升,并分别在2001年超过德国、在2007年超过日本、在2010年超过美国,连续12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010年的18.2%提高到29.8%。日本、韩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分别为5.9%和2.8%,在亚洲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在东南亚地区,越南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从2010年的150.1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481.6亿美元,但其占全球比重目前仅为0.3%左右。在南亚地区,印度制造业增加值也有所增长,从2010年的2853.5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4465.0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一直维持在2.7%左右。
  
  从全球范围来看,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了不可分割、高度依赖的格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制成品贸易超过60%集中在欧洲和亚洲。2010年至2021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和中亚地区、北美地区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出口的比重虽然均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分别从2010年的28.8%、43.2%、12.7%降至2021年的26.9%、39.5%、11.8%,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和中亚地区两大区域合计占比仍保持在60%以上。二是全球中间品贸易发展强劲。中间品贸易是制造业全球供应链稳健性的关键指标之一。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1993年,全球中间产品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约为1/4,而目前这一比例已超过2/3,且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中间产品贸易额之和占全球中间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1/3。世界贸易组织按季度发布的《全球中间产品出口报告》显示,2021年各季度全球中间品出口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大多数主要出口国的中间品贸易超过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
  
  中美博弈影响全球制造业
  
  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对美国制造业形成冲击与竞争压力。美国为了促进本国制造业发展,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在经贸、高科技、制造业产业链领域发起挑战,并通过推动在华美国企业回流、意识形态施压等手段,构建“去中国化”的产业链供应链。中美博弈将导致全球经济政治格局重塑,进而推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重新配置。
  
  制造业一直是中美战略博弈的关键环节,产业链供应链是重点领域。早在2018年,美国就开始相继发布多项行政法令与政策文本,对其在制造业、国防工业等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对国外依赖程度、具体应对策略等进行了全面评估,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国供应链安全战略更是不断升级,力图重构以自身为主体的供应链体系。2022年5月,“印太经济框架”启动,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加入,在供应链合作方面,该框架计划建立一个供应链预警系统,增强原材料、半导体、关键矿物和清洁能源技术等关键供应链领域的可追溯性,与参加国合作推进生产的多元化布局。其供应链多元化实质就是“有限全球化”,即在制造业产业环节中避免过度依赖特定国家。在当前全球复杂多变的局势下,由于将经济、贸易等问题与包括国家安全在内的更广泛的国家利益分开考虑越来越困难,美国尝试通过推进贸易一体化的多边方法现代化,重塑自由贸易价值观,并与“可以依赖的国家”进行贸易。因此,价值观和供应链的脆弱性可能成为发达国家重构国际贸易格局的考量因素,并将使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根本性冲击,加剧全球供应链风险。
  
  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推动区域化布局
  
  受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发达国家推动产业链回迁、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以及跨国公司追求效率与安全平衡等多重因素影响,未来全球制造业和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将朝着区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等方向加速调整和重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进入速度放缓、格局分化、规则重构的调整期。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美墨加协定》(USMCA)等大型区域自贸协定不断签署和实施,不同区域内的经济贸易合作正在增强。这些超大型自由贸易协定不仅通过降低关税甚至实施零关税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发展,而且通过一系列高标准、排他性措施构筑了对区域外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形成排他性供应链联盟。例如,为了阻止芯片等中国制造业关键产业的崛起,以及在高科技领域持续保持产业链优势,美国等国家通过建立关键产业联盟,持续加大对中国高科技技术的封锁,召集西方国家组建高精尖领域出口管制联盟,意图将中国排除在核心产业链之外。又如,在原产地规则方面,USMCA、CPTPP均专门针对纺织服装产品设定了“从纱开始”的原产地标准,CPTPP要求非原产纤维和纱线重量不能超过使用该原料部件重量的10%,而非一般贸易协定中规定的货物总重量的10%。USMCA将享受零关税的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本地价值最低比重标准由62.5%调高至75%。这将推动关键的生产环节加速向北美、欧洲和亚洲主要生产基地收缩,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地区、以中日韩为中心的亚洲地区各自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将会更加紧密。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