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次构建了传统蓝黑染色工艺的解释模型,下一步将开展试验性工作,以验证向染缸中添加植物产品的假设。”王雨华说,希望这可以为环保染色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目前,天然植物染料在应用于蛋白质纤维、纤维素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染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水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等,可从植物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位提取天然着色剂。
“在传统技艺和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多次染色,靛蓝染等天然植物染色色牢度已达到一定水平,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好的体验。”张翰敏说,传统植物染技艺代表了先民们的智慧与创新,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他们目前不仅可以染蓝色,还可以染红色、黄色等,而且每个色都有丰富的层次。
此外,通过不断创新,除了常见的棉麻面料,他们还把丝绸、毛绒、羊绒纳入植物染色的范畴,用不同的技法和“面料再造”的工艺,做出新的面料和肌理效果。
保护传统需要观念转变
在著名的茶乡普洱,黄琳在那柯里古镇上开着一家植物染工作室。
从成都来到云南,她利用北回归线以南丰富多彩的植物,揉入南北各派以及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技艺,将织物染出了千般色彩。
“从新石器时代起,先民们就掌握了用植物汁液与矿物原料染色的技艺。虽然难以大批量生产,但是采用传统古法进行植物染色,对人体与环境几乎无害。有研究显示,天然植物染料及其纺织品还具有抗菌等性能,这样的技艺应该发扬光大。”黄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