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科技赋能 盐碱滩变身丰产田
http://www.CRNTT.com   2022-11-03 09:42:33


  中评社北京11月3日电/据新华社报导,黄澄澄的玉米铺满院落、堆成小山,村民常迎春和妻子刘焕梅正忙着给玉米倒堆,通过晾晒降低玉米籽粒含水率。看着满院的玉米,常迎春喜上眉梢,“60亩地收了11万斤玉米,平均亩产1800多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常迎春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三家子村的村民。村里原来到处是盐碱地,“白花花一片,光长苗,不长棒,遇水就涝,天热就旱”,这是过去大家种玉米的生动写照。“产量低、效益差,大家都不愿意种地。”他说。

  科左中旗位于西辽河平原区,苏打盐碱化耕地面积达193.7万亩,分布广泛。这些耕地,土壤盐分重、碱化度高、肥力低,农作物保苗难、生长慢、产量低。“玉米平均亩产仅400斤到800斤,由于收入低,一些苏打盐碱化严重的地块长期撂荒。”科左中旗苏打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示范项目科技组组长王伟说。

  2020年,科左中旗联合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实施“2万亩苏打盐碱化耕地改良工程”,三家子村的6700亩盐碱地从此获得新生。

  “经多次试验和分析,我们选用脱硫石膏、过磷酸钙、微生物菌剂、有机肥、腐熟牛粪、深松深耕等多个改良技术,分别可以起到改良酸碱度、提升有机质含量、增加渗透性等作用。”王伟说,由于各地苏打盐碱化耕地的情况不同,单一技术无法发挥作用,因此他们针对不同区域的土壤环境,把上述技术中的三至五项综合打包应用,科技赋能,效果逐年显现。

  3年来,经过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等综合改良手段,科左中旗2万亩苏打盐碱化耕地改良项目成效日渐显着。三家子村今年6700亩盐碱地改良地块的平均亩产已达1750斤,比改良前增加了约1000斤。

  随着盐碱滩变成丰产田,三家子村也发生了变化。往年的秋收时节,村里田间地头少见忙碌景象,更罕见丰收的喜悦。如今,收割机、打捆机在农田穿梭作业的轰鸣声,村民们在自家院子倒堆晾晒玉米时欢快的聊天声,已经成了村里秋收的“主旋律”,大家自发改良苏打盐碱化耕地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