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http://www.CRNTT.com   2022-10-27 08:15:19


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所在。
  中评社北京10月27日电/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重大论断,并在不同场合深入阐述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发展实体经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的战略谋划和工作安排,有力凝聚了全社会的共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同时又遭遇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深入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不断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经济日报发表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研究员黄汉权文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中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全面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扭住实体经济不放,继续不懈奋斗,扎扎实实攀登世界高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都是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的结果。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其根源在于美欧等西方国家经济长期“去工业化”“脱实向虚”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实体经济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实体经济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当前,中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既有来自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带来的挤压冲击,也遇到一些新兴经济体依托低成本优势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形成的追赶压力。祗有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才能有效应对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使中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实体经济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可靠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实体经济覆盖了吃穿用住行、文教卫休闲娱乐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品和服务,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对提高就业水平、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祗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坚定抓好实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文章分析,当前,受国内外因素等叠加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回顾中国实体经济取得的重大成就,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妥善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高效统筹发展与安全,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着增强。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2551美元,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4%,占全球比重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2021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研发人员总量和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首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2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实体经济加快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大气、土壤、水污染治理成效显着。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体系完备优势彰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从产业结构看,202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4%和53.3%,服务业占据一半以上。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新发展动能不断积蓄。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高技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彰显。
  
  区域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持续提升。随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各区域基于比较优势形成的分工协作不断深化,区域产业布局持续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取得显着成效,钢铁、石化、煤炭等产业向更具发展条件和潜力的优势地区集中集聚,形成集约高效、链群协同的生产空间,产业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提升。产业梯度转移加快,一批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区域板块崛起,产业转移规模和能级不断提高,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更加凸显。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集群的创新能力和配套功能不断增强,上中下游产业链共生发展、融合渗透的分工合作网络和产业组织形态不断优化,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推进,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一系列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举措深入推进,国内规则加快与国际接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措施大幅减少,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拓展、质量稳步提高,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展顺利,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成效显着,开放型经济发展迈向新高度。中国连续13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重要枢纽地位。这既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文章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内外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要正确把握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认清有利条件与机遇。
  
  一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技术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加速迭代,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从“点状突破”到“链式创新”,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和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有利于中国在新领域新赛道重塑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为中国对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先机、在传统产业领域实现赶超提供了战略机遇。
  
  二是要素供给和设施支撑能力显着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科技投入能力明显增强,2021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2.79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首位,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联动的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逐步完善,互联网、5G、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全球领先。
  
  三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逐步释放。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市场主体总量超1.6亿户,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充分展现出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巨大回旋余地。
  
  正视困难与挑战。
  
  一是外部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增加。同时,全球贸易摩擦增多,投资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干扰世界经济正常运行。这些都不利于中国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和国际市场,不利于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出现收缩趋势,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受到严重冲击,暴露出脆弱性和风险性。在此背景下,各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逻辑和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产业链安全性和供应链弹性受到更多关注,本土化、近岸化、区域化、多元化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对中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较大挑战。
  
  三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加大。中国经济总量虽然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中国基础研究能力较弱,科技创新质量有待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产业链、价值链整体仍处于全球中低端水平。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牵引带动能力不够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较大成本压力和资金、人才、技术等瓶颈制约。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