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好水际村的秀丽风光,村民生活定能更上一层楼。”时任水际村党支部书记吴春华回忆称,他和村干部碰头后,立即召开党员会议,提出“旅游兴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并多次带领村干部入户与村民谈心,最终让全村形成“水际要发展,旅游是出路”的共识。
水际村党支部积极行动,决定根据其自身区位优势,建设一个集观光、游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景点。但因水际村是省级贫困村,资金严重不足,最终水际村两委决定采取村集体牵头且出资一半、村民入股集资一半的做法,筹集了第一期12万元建设基金。
为节约用钱,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领全村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经半年建设开发,旅游景点初步建成,取名为“野趣源”,开放当年就实现门票收入2万元。
见此情形,全体村民纷纷投入旅游产业,腰包也随之逐渐鼓了起来。
抱团发展,实现共赢
伴随时间推移,水际村从事旅游产业的村民日益增多,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矛盾也随之凸显,为争抢客源,曾经和睦的乡邻之间相互拆台、杀价,甚至还出现过度捕捞的现象,并最终影响了水际村的旅游经济。
“当时大家都存在各自为战的思想,也没意识到过度捕捞的危害,导致鱼越捕越小,水质富营养化严重,环境、口碑差了,游客也流失了很多,旅游业和渔民收入越来越低。”水际村民宿协会会长吴赞臣回忆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