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让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http://www.CRNTT.com   2022-07-22 09:44:55


  中评社北京7月22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跃升的农业现代化让粮农多种粮、种好粮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越来越牢固

  眼下,夏粮丰收到手后的粮农不遑休整,又投身在繁忙的秋粮田管中,为的是夺取秋粮丰收。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种粮大户徐淙祥感慨:“党的政策好,粮食产量高,粮农收入增,俺们赶上了好时代。农民挑上了农业现代化‘金扁担’。”

  对粮农来说,多种粮、种好粮离不开好种子。

  依靠好种子,徐淙祥变身种粮能手,带着乡亲们一起种好粮;依靠好种子,袁隆平团队不断将杂交水稻产量推向新高,不断推广到各地……中国粮食主要用上中国种,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近10年来,我国已审定、登记主要农作物品种达到3.9万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超过1.3万亿斤,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83公斤,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对粮农来说,多种粮、种好粮要有好耕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农业科学家李保国的“梨树模式”让黑土地耕作层得到涵养;北大荒集团通过水利设施保养和提升黑土地品质,粮食产量不断迈向新高……放眼全国,黑土地保护、盐碱化耕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耕地保护长出了牙齿,耕地质量稳步提升,为稳固大国粮仓夯实了基础。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近40%,每亩产能提高10%至20%。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