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地球的皮肤”该如何保养
http://www.CRNTT.com   2022-07-17 18:26:50


 

  于是,杨顺华和同门的博士研究生张楚一起,在网上搜集整理了几十个国家和土壤有关的上千枚邮票,补充进了龚老师的邮票集。并以此为基础,于2021年12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土壤科普书《土壤:地球的皮肤——从邮文化讲述土壤学的故事》。

  在图书创作过程中,杨顺华发现,这种“接地气”的邮票设计在国外十分常见,国外还曾专门发行了以“州土”为主题的邮票。

  “所谓州土(State Soil),和国内的市花是同样的概念。在美国的每个州,都有属于自己的州土。”杨顺华感慨,将这些内容集合起来,无论是公众还是科研人员,都能很方便地瞭解土壤的种类和分布。如果中国各省份都发行“省土”邮票,一定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从农耕入手的中国土壤视角

  从《土壤:地球的皮肤——从邮文化讲述土壤学的故事》一书中可以看出,相较而言,国内的邮票设计更多从耕地和粮食安全角度来看待土壤,也更能引起广泛关注。“这体现出我们对土地的重视。”杨顺华说,但从另一个角度,人们往往更多地从农业利用和管理方面去研究土壤,而较少关注土壤自身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壤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数据显示,地球上95%的食物来源于土壤,土壤保存了至少1/4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是粮食、饲料、燃料和纤维生产的根基,不仅为生态系统和人类提供多种服务,还能抵御和适应气候变化。

  “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土地和土壤有着悠久的开发使用历史。”杨顺华介绍,在明代永乐年间,北京丰台地区就建立了专为宫廷服务的菜园,其土壤很有可能已经发育为肥熟旱耕人为土。

  在半乾旱—乾旱地区,如著名的河西走廊,长期引用浑水灌溉,边灌边淤,再加上耕作培肥,土壤越来越厚的同时,也越来越肥沃,逐渐形成了灌淤旱耕人为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