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现“经济台独”的方式
首先,推行“南下战略”“新南向政策”等经济替代战略。陈水扁上台后,民进党当局延续李登辉时期的鼓励台商回台湾投资的“回收战略”与所谓的“南下战略”。为达到逐步减少对祖国大陆经济的依赖,陈水扁当局于2005年出台了所谓的“台商返国投资奬励措施”,试图通过税收减免政策等,吸引已经到大陆投资的台商撤资而回到台湾投资。2016年民进党重新执政后,迫不及待地推出“新南向政策”。在民进党当局看来,马英九执政时期与大陆走得太近,过分依赖大陆市场,要与大陆相区隔,就必须首先减少两岸经贸往来,“不让市场过度依赖中国”〔21〕。民进党当局推行“新南向政策”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在经济层面上,鉴于大陆经济发展对台湾地区“磁吸”效应增加的现实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日益蓬勃兴盛,促使民进党当局强化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以提振台湾地区经济与减轻对大陆经济依赖;二是在政治层面上,民进党当局至今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在与中国大陆的关系降至历史低点、台当局日趋孤立的局面下,其希望“以经促政”,在与“新南向政策”目标国家经贸往来、人文交流过程中逐步发展为“外交关系”以找到政治上的突破点。〔22〕简言之,民进党当局推行“南下战略”或“新南向政策”表面看是为台湾经济转型寻求出路,但其实质是为了弱化两岸业已形成的经济联系,以减轻对大陆的依赖。
其次,企图与祖国大陆“经济脱钩”。民进党一直将台湾经济低迷等原因归咎于祖国大陆,诬称祖国大陆“透过国家力量补贴与扶植特定产业,更让台湾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且日益以大陆为核心”;渲染祖国大陆对台的影响力日深,“已经有系统、有组织地深入台湾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以国营企业为主的中资来台,往往并非纯粹商业考虑,不仅引发‘国安’问题,也使台湾日积月累的商业文明与社会基础受到侵蚀”〔23〕。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在就职讲话中明确提出“告别过去以往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现象”的主张,是谋求两岸经济“脱钩”的重要讯号。蔡英文用“告别”一词,就宣告了民进党当局有意切断两岸经济往来、要两岸经济“脱钩”之意,即企图寻求“经济台独”。〔24〕2020年蔡英文连任后强调要全力、全方位投入供应链的重组,打造新台湾经济,实际上仍然延续了其上任迄今的经济“脱中”策略。“通过藉助中美竞争加剧和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国际环境大变动,推动‘台商回流政策’‘新南向政策’和谋求与美国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系摆脱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依赖,实现其经济‘脱中’的目的。”〔25〕简言之,不论是陈水扁还是蔡英文上台执政,民进党当局均企图推动台湾经济脱离与大陆经济的紧密联系。但台湾要想改善与发展经济,“必须倚靠大陆市场,‘脱钩’纯粹是个伪命题”〔26〕。
最后,谋求美国支持其“经济台独”。民进党一直试图以政策力量对抗两岸间密切的经济关系,以经济上的“去中国化”换取依附美国的政治资本,以两岸间经济“脱钩”带动岛内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全面脱钩”,政治目的昭然若揭,即如果“经济台独”得逞,其实现“法理台独”梦就为期不远。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紧随美国脚步、效仿美国与中国“脱钩”的强力做法和手段,如召回制造业回台、与美重组供应链等,干扰了台商的判断和选择,降低了两岸产业间的联系,对两岸经济关系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损害。同时,包括台积电在内的岛内企业配合美国要求,从产业上端的技术、中端的制造、下端的市场与中国大陆进行产业“脱钩”。此外,受制于美国的威慑,台湾信息通信业厂商也是抱团从大陆加速撤资,仅2019年就向外转移10个百分点的产能,两岸间的产业联系进一步被隔断。〔27〕简言之,民进党当局将“反中亲美”作为“新经济发展模式”政策的主轴,推行一条“拒斥大陆,靠向美国”的“经济台独”路线。“但民进党坚持以意识形态挂帅,以分离主义思维规划发展路径,其‘拒斥大陆,靠向美国’的经济发展路线背离了两岸经济合作发展的大趋势,属于典型的‘开错药方’,未来成效难言乐观。”〔28〕
总之,民进党一直不愿看到台湾经济过于依赖祖国大陆,更不愿看到两岸经济联系不断密切,从而推动政治上走向统一。无论是“南下战略”还是“新南向政策”,其出发点不是建立在单纯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基础上的,而是以“告别以往过度依赖单一(大陆)市场现象为目标的,旨在推动‘远中脱中’,是‘经济台独’的集中表现”〔29〕。但数十年来两岸经贸合作形成的结构稳定而牢固,两岸产业链存在不可替代的紧密关系,如此强大的客观现实让所谓“经济台独”之路行不通。民进党当局妄图与大陆搞经贸切割,严重违背经济规律,妄图绕开大陆无异于“经济自杀”。
三、“文化台独”
在“政治台独”“经济台独”等已经无路可走的情势下,民进党试图通过“文化台独”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所谓“文化台独”是一种以确立“台湾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去中国化”为显着特征,为“政治台独”制造舆论和理论基础的社会文化思潮。它也是人们对以民进党为首的分离主义势力在文化领域推动“台湾独立”的言行的总称。〔30〕长期以来,“文化台独”都是民进党主要的指导方针和政治路线之一,同时也是民进党分离主义的重要目标之一。
1、“文化台独”的意涵
“文化台独”是一种从历史、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社会生活等领域削弱甚至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建构、培植以“台湾独立”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思潮和行为。“其目的就是反对区域性的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企图从文化体系上把台湾文化从中华文化中剥离出去,进而为台湾脱离中国奠定一定基础。所以‘文化台独’本质上就是要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最终达到‘台湾独立’的目的。”〔31〕民进党试图通过文化教育和大众传媒等机制,以意识形态的灌输和舆论宣传的导向在文化、历史等方面推动“去中国化”,塑造所谓的“台湾主体性”,营造“台湾独立建国”的合理性、正当性,在文化领域推行为分离主义路线服务的政策。易言之,“文化台独”本质上企图从历史、文化领域藉助“本土化”的名义而极力推行“去中国化”,割裂台湾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联系,反对和清除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因此,在“一个中国”概念中不仅要去除政治、法律的涵义,而且必须进一步去除文化、历史的涵义,为政治上、法律上的分离主义路线奠定基础。
“文化台独”的核心是歪曲、篡改台湾历史,“蓄意把台湾史与中国史分割甚至对立起来”。早在1994年底,在民进党“立委”主导下,“立法院”通过了一个名为“台湾史应成为本国正统历史”的临时提案,要求“教育部”予以贯彻。民进党“立委”在讨论该提案时,极力鼓吹历史教材“应分为台湾史、中国史”,并“以台湾史为主体”,改变过去教科书中把台湾论述成“中国化、正统化、工具化、典范化”的状况,建立“以台湾为主体的历史观”云云。〔32〕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民进党当局所属的“国立编译馆”立即推出了一套初中一年级新教科书《认识台湾》,宣扬“脱中国化意识”,鼓吹“台湾主体意识”;此后,相继出台诸如用通用拼音取代汉语拼音、公务员考试用闽南语出题、将中学历史中明朝以后的历史放进世界史教学等一系列措施,以“摆脱大中国意识的笼罩,努力建立台湾的主体意识”。“这些措施都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育领域推动‘意识形态台湾化’,培育以‘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为核心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与国家观’。”〔33〕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试图通过切割两岸共同历史文化的“去中国化”教科书,培养青少年的“分离史观”和“台独”思想,使台湾青年不认同中国与中华文化,并大力宣扬“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以达到否定“一个中国”、让广大青少年成为其“渐进式台独”后备军之目的。〔34〕概言之,“文化台独”意在否定中国历史是台湾历史之源,否定中国文化是台湾文化之主体,否定台湾人是中国人,其实质是在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上否定一个中国原则,为“台湾独立建国”铺路。
2、实现“文化台独”的方式
首先,虚构一种独立的“台湾文化”。民进党一直试图通过强调“台湾本土文化”“台湾文化主体性”等,分割“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确立以“台湾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和教育观念”,切断台湾同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进而形成“台湾的国家认同观”〔35〕,为“台湾独立建国”培植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刻意矮化中国文化,强调所谓台湾文化的‘独立性’和‘优越性’。鼓吹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台湾是‘海洋文化’,中国是‘大陆文化’;主张台湾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文化祗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污蔑中国文化是‘落后’的,必须加以‘淘汰’或‘彻底抛弃’”〔36〕。陈水扁曾在多个场合散布诸如“台湾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台湾应成为南岛语系的中心”等误导性言论;甚至抛出“台湾最早住民是矮黑人”“原住民源自南岛语系”等历史虚无主义论调。〔37〕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把突出“台湾主体性”,强调“多元化”,以及构建“台湾新文化”作为其推进“文化台独”的主要策略。〔38〕例如,新版高中《台湾史》重在截断“中华文化”的起源。在讲述台湾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宗教伦理、传统艺术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情况时,祗是一味强调台湾所谓“多元文化”,以此否定台湾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流与核心价值的事实,企图以此割断两岸文脉关系。〔39〕简言之,民进党片面虚化中国文化在台湾文化中的地位,鼓吹“一种独立的台湾文化”,企图制造“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对立,从而为“台湾独立建国”培植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
其次,改造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本土化教育”是民进党从历史教育、文化教育方面进行的“去中国化”教育,而“乡土教学”是其推行“本土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2001年,陈水扁当局公布的“本土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小学专设“乡土语言”课,中、小学生必须在客家话、闽南话、原住民话中选修一种,以此冲淡和弱化与普通话接近的“国语”在台湾的地位。2002年,民进党当局要求台湾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提前实施乡土语言闽南语、客家语的“音标符号”系统教学,以图进一步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文化纽带。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更深入改造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主要表现为重新定义“国语”和“国文”。一方面,通过“立法”,将“国语(汉语)”贬为“华语”,与闽南话、客家话、少数民族语言等并列为平行通用的“官方语言”;另一方面,设立“闽南语公共电视台”等,在媒体、学校推广“弱势母语”,还把日语混入“客语认证词彚资料库”。同时,在新课纲的语文部分,大幅降低文言文在教学中的比例,不再以“四书”作为价值基础,去除“唐宋八大家”的经典文章,甚至为迎合“台湾主体意识”,将《大甲妇》等一些冷僻古怪、品质粗劣的“台湾古诗文”和“湾生”日本人写作的文言文列为备选。〔40〕简言之,“文化台独”的本质是民进党分离主义的扎根策略,它主要以教育为手段,以潜移默化方式改变台湾民众的文化及政治认同,企图使台湾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进而推动实际的“法理台独”,在国际法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最后,抹去台湾的“中国印记”。陈水扁执政期间曾经试图抹去台湾民众心中的“中国符号”,将海外侨胞区分为“华侨”“台侨”,将加入美国国籍的台胞称为“台美人”而不称为“美籍华人”,企图以“台侨”取代“华侨”,切割台湾与中国海外侨胞的历史渊源与关系,切割台湾人与中国人的关系;加紧清除象征中国的各种标志、口号、符号、特征、图案和名称,在护照上加注“台湾”英文字样,更换“新闻局”局徽,企图将台北故宫博物院改名为“福尔摩莎博物馆”等,妄图从称谓上给世人造成“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台湾不属于中国的印象。为加快推动“文化台独”,陈水扁当局还鼓动公立大学将原有的中文系归并至外国文学系,用文学鼓吹“台独”,设立“台湾文学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企图建构以“台湾”为核心的文化、民族与国家认同,从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上,向台湾民众灌输“台湾独立意识”,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为“政治台独”寻找突破口。同时,民进党推动制定“文化基本法”,其中提出“台湾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旨在落实、强化、推动台湾“文化主体性”,公开利用法律手段推动“文化台独”。简言之,民进党片面强调台湾文化的特殊性及“主体性”,推行“台独史观”与“殖民史观”课纲,有计划地消除台湾社会的中国或中华文化象征、符号与标识,大搞“去中华化”,造成“中国”符号在台湾地区的式微,而“台湾”符号兴起,原来属于台湾本乡本土的地方意识和地方文化,被强硬地添附上“国家”的意涵。其实质是从根源上割断台湾与祖国的天然联系,从而达到拒絶认同“一个中国”、抗拒统一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