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共建共享,让农民生活更美好
http://www.CRNTT.com   2022-06-17 16:12:06


  中评社北京6月17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农民盼什么,乡村建什么,好事办到乡亲们心坎上

  山接山,峡套峡,弯连弯,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雁落坪村藏在大山深处。

  “修通出村路,连上高速网,人气带来财气,干事底气足了。”村民张其海感慨,“山上栽核桃林,树下种中药材,外地客商开着货车能直接到田头收货,销路不愁,每亩收入超万元。”

  曾几何时,断头路困扰着小山村。雁落坪村对面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弯弯山路,延伸到村里戛然而止。“二级公路、高速路口都在人家地界里,咱只能隔山望路。”张其海回忆。

  说起出行难,张其海记忆犹新,“为了把中药材运到高速路口,村民肩挑背扛几十斤的麻袋,一步步攀山路,大家伙儿就盼着能通路!”

  “村民呼声大,咱得下大力气想办法。”村主任邓弘说。村里申报项目,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宜昌市与恩施州相关部门专题协商、携手推进,过去“三不管”变成如今“合力管”。“打通‘最后一公里’,开车半小时就能上高速。”邓弘说起变化,“以前去县城,得兜个大圈子,少说4小时。现在路程缩短到两个多小时,村民看病上学、购买农资,都方便多了。”

  农村道路不断升级。“连接乡镇集市的路拓宽到了4.5米,错车容易了。一条环村路连起各村组,村民串门办事少走回头路。路面硬化了,不再是‘晴天土雨天泥’。不少村民购置了小汽车、摩托车。”邓弘介绍。

  乡村建设,要聚焦民生期盼精准发力。各地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修产业路、通天然气、通自来水,让村民生活更上一层楼。目前我国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

  乡村建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各地从实际出发,坚持数量服从质量,因地制宜补短板,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

  大山深处,拨开密密草丛,一泓山泉水映入眼帘,村支书龚兴周掬起一捧,激动地喊起来,“找到新水源了!”

  群山环抱的湖北省鹤峰县唐家村,饮水安全曾是难题。村里的管水员江明知感受深切:“供水工程水源不太稳定,到了冬天,村里只能在固定时间段集中供水。”

  短板咋补?“山高人稀,搞分散式、联户式供水。”龚兴周听村里老人说,对面山里有泉水,和村干部们一趟趟往深山里跑。

  找到水源,还得引到村里头。建拦水坝、清水池、蓄水池、铺管网……村里建设分散式供水工程。“我们根据村民居住分布情况,三个水源互补,联户取水,实现安全水全覆盖。”龚兴周介绍。

  “广大农村千差万别,乡村建设要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村庄建设时序,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特别要防止出现急于求成、机械照搬现象,这样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说。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乡村建设尊重农民意愿

  鲜红的三角梅爬满白墙,古朴木桥横卧潺潺流水,崭新沥青路伸向远方。四川省丹棱县齐乐镇龙滩社区龙橘巷面貌焕然一新。

  看着设计蓝图变成美丽家园,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乡村规划师李国锐激动地说:“乡村咋样建,不是在办公室想出来的,而是和乡亲们一起商量出来的。”

  李国锐还记得刚开始拿出设计方案时,村民们并不买账。村民谢天分想留下门口的葡萄树:“栽了好些年,又能乘凉,又能结果,砍了多可惜。”原来设计方案打算种银杏树。不少村民提出意见:“银杏好看,可落叶多,扫起来麻烦”。

  广泛听民声,规划接地气。“环境如何美化,村民最有发言权。”李国锐和团队成员充分收集村民意见,修改了方案。谢天分家门口建起别致葡萄架,打造“微景观”。路边树改种成黄花风铃木,春黄秋绿,落叶还少。

  改善人居环境,污水处理是老大难。“我们根据村子地形特点,设计人工湿地处理池。”设计团队挨家挨户讲政策。“政府出技术、有补贴,大家再出把力,就能让污水有去处,再也见不到污水横流。”李国锐说,“把道理讲透了,村民打心眼儿里愿意接受。”目前龙滩社区建设的湿地池达897座,覆盖比例达83%。

  乡村建设,关键要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有哪些需求?能不能及时落地?各地探索了不少新办法,以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形式,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