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科研工作者——
十余年扎根三峡监测滑坡
船行三峡神农溪一处江面,峰峦起伏。不远的岸边,坐落着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
一大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7名师生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P5,正常!”“P9,正常!”……沿着规划路线,师生们分头巡视滑坡上的监测设备,检查外观和使用状况,逐一拍照记录。野外站副研究员陈春辉介绍,野外站的大型综合试验场布设了天、空、地三大监测系统,能够立体追踪滑坡体的位移程度。
“P16是新布设的北斗卫星系统地表变形监测点,我们与它合个影。”野外站党支部书记熊承仁教授招呼大家。
师生们所在的黄土坡滑坡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古滑坡体。中国地质大学的科研工作者来到这里,建成一座大型野外综合试验场。
“试验场建在体积6900万立方米的巨型滑坡体上。”熊承仁说,最初这里没水没电没信号,如今完成生态复绿的黄土坡郁郁葱葱。
短暂休整后,师生们前往隧洞群,对地下水沉积物进行采样。隧洞群是试验场的核心部分。科研人员在滑坡下打了908米的主隧洞和5个支洞,依托隧洞群提供的观测条件,在滑坡体内完成了多项复杂试验。经过10多年的努力,团队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熊承仁介绍,滑坡体一旦复活,将有滑向长江的可能,从而引发灾难。“我们的事业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紧联系在一起。”熊承仁说,正因如此,野外站一直坚持现场研究,团队成员长期轮流驻守,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灾害的防控提供基础性长期观测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