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者——
一丝一毫都不能放松
“五一”假期,位于广东省开平市金鸡镇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进入中心探测器安装的关键阶段。地下700米坑洞底部,工人正在施工,用大型不锈钢构件逐层向上拼装一个巨大的球形网壳。网壳拼装完工后,直径达41米,重达800多吨,将成为整个中心探测器的主结构,核心设备都安装其上。
现场安装经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何伟,已经在这里连续工作了5个月。他每天都要下到地下施工现场查看进度情况,跟现场人员交流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协调解决突发情况等。为了保证工程进度,这个假期,他和同事们仍然在岗位上坚守。
与其他工程不同,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标准在有些方面特别高,比如,不锈钢网壳网格安装精度要求误差在3毫米之内,等于13层楼高的建筑体,精度要达到毫米级,一丝一毫都不能放松。虽然施工要求高、时间紧,但项目团队成员们看着不断建设起来的大科学装置,格外有成就感。
中微子研究的科学意义重大,国际竞争激烈。接棒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未来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将肩负起更艰巨的使命:捕获被称为“幽灵粒子”的中微子,测量其质量顺序,进而探索宇宙起源奥秘。为了不负使命,科研人员和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在岗位一线。“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按时高质量完成项目,并且达到预期目标。”何伟说。
之江实验室地外探测项目组——
希望成果早日“飞”到火星
模拟沙漠、砾石、陨坑、浮土,一台探测器正在缓缓前行,不远处的几名年轻人正紧盯着电脑屏幕……这是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在浙江省杭州市南湖总部的模拟火星试验场。“五一”假期,地外探测项目组的科研人员正在对项目成果做最后的调试与检测,迎接即将到来的项目结题验收。
“这是2018年科技部发布的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项目组课题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从算法到硬件的一整套系统,让火星探测器在宇宙探索中变得更聪明。”90后项目负责人李月华带领着一支15人的90后团队,已经攻关3年多。
20种不同场景的火星地貌需要自主设计和搭建,团队工程师周洋是这个近400平方米试验场的“设计师”。周洋介绍:“模拟的地形越逼真,设计的场景越有针对性,我们的算法就越准确。”这个假期,团队将完成最后3种场景的构建。
有人进行测试并改进匹配算法,以提升算法性能;有人同步优化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框架,测试融合效率;还有人在快速推进标定间的建设,完善空间同步精度验证方案……分工明确、通力协作,团队配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这是我们的常态,过年期间也在加班工作,有名项目组成员好几个月没回老家,晚上就跟在外地的孩子视频一会儿,再接着工作。”李月华说:“这些辛苦不算什么,大家目标一致,就是希望成果能早日‘飞’到火星,助力火星探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