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以考古书写命运共同体新篇
http://www.CRNTT.com   2022-01-12 16:52:41


 

   20世纪初,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对中国上古史提出了质疑,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迫切需要一部以实物资料为依据的上古信史。因此,现代考古学一经传入中国就和古史重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此之后,重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认识中华文明灿烂成就一直是历史时期考古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相关的考古发现往往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2021年,浙江衢江云溪发现了浙江西周早期规模最大的土墩墓,山西垣曲北白鹅东周墓地取得重要考古成果,湖北云梦出土“中华第一长文觚”,汉文帝霸陵被考古确认,这些成果丰富了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和灿烂成就,对早期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的系列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2021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系列遗产展现了10至14世纪在空前繁荣的亚洲海洋贸易活动塑造下沿线港口社会的蓬勃发展面貌,诠释出中华文明对该时期东亚和东南亚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对当代和未来的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类起源是国际国内普遍重视的考古热点和重点问题。以色列发现的14万年前人类化石,为欧洲古人种尼安德特人和早期智人的交流、演进研究提供了材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在四川稻城发现了距今13万年以上的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这是青藏高原上保存最完好、地层与文化序列最完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阿舍利技术体系手斧,有助于推进早期人类迁徙、适应高海拔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成果未来非常值得期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