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在四季的风中写下他们的名字
http://www.CRNTT.com   2021-11-22 13:54:18


  中评社北京11月22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00年里,考古学家发现、发掘了上万处古代遗址,通过艰辛的工作探寻遗址中埋藏的秘密,揭示人类自身的历史。每当我走进这些遗址时,尘封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湖北省的石家河和屈家岭,便是那种虽短暂接触却让人感触深刻的遗址。

  湖北天门的石家河遗址发现于1954年,经过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的考古工作,现今知道这是4000多年前长江中游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址。城址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四周有城墙和城壕,城内外多个地点出土了大型的建筑、埋藏多处的墓葬及奇特的祭祀遗存。出土遗物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工艺高超的精美玉器,数千件陶塑动物和陶偶,以及目前已发现的长江流域年代最早的残铜片。因石家河城址及周围遗址群的发现,我们得知在长江中游存在着一种远古文明。又因为长江下游良渚遗址的发现,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长江流域在中国、东亚甚至世界的古代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石家河及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出现与稻作农业的起源密切相关。因稻作而积累的技术、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财富,使稻作农业成为早期文明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文明的重要内涵。关于稻作的起源,学术界曾有不同观点,但长江中下游不断增多的考古发现表明,这里可能才是水稻的起源地。考古学家在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约1.2万年前的水稻植硅体和稻粒,在湖南彭头山和湖北城背溪遗址发现了八九千年前的稻谷遗存,在湖北的屈家岭遗址中也有5000年前的稻谷。在长江下游,从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到良渚文化遗址,都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稻谷遗存和农具。相比之下,石家河种植水稻的历史不算久远,但正是稻作文化孕育了这个区域的文明。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论及石家河时认同,稻作文明的曙光照到了石家河城头。今天,长江流域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稻种植区,稻作文化依然可以成为衡量现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指标。

  2012年我去石家河,车子穿行在稻田中。9月的稻田不是沁人心脾的青绿,也不是意味着丰收的金黄,而是绿中微微泛黄,这样的色彩和景致让我遥想几千年前稻田的模样。突然车上有人指向路边说:“那是袁隆平的实验田。”袁隆平院士因致力于研究、开发和推广杂交水稻而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倾尽一生造福于民,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贡献,令世人敬仰和缅怀。在车上我并没有看到田间有任何标记,以后也未查阅到袁隆平在天门培植水稻的确切资料,但确实搜寻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隆平及其专家团队曾在荆州、荆门等地开展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研究的信息。那日,我感觉通往石家河的田间公路总走不到头,一望无际的稻田连接着远古与未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