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4日电/据文汇网报道,这个秋天,上海演出市场迎来华语原创音乐剧难得的“丰收大年”:《伪装者》《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悟空》《南唐后主》《阿兔酱紫》等“票房爆款”一部接着一部诞生。在“英美德奥法韩”引进剧缺席的背景下,国产音乐剧从自立到自强的崛起,为消费市场注入了信心,更在2021年底呈现出“井喷”之势,成功翻转了昔日观众心中“国产”不如“进口”的固有印象。
刚刚结束的周末,经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三年孵化“破茧成蝶”的原创音乐剧《南唐后主》首演轮11场,以高口碑高票房的佳绩收官。值得一提的是,明年1月的二轮演出提前开票,一天即宣告售罄。
这部“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时时有诗,刻刻皆画”的原创作品,以中国故事、中国风格给观众们留下了美好而鲜明的印象。华东师范大学费春放教授指出,此剧“导演即为编舞,编舞即是导演”,“这在欧美音乐剧领域已经盛行了十几年,经过了可靠的市场检验。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国内制作方懂得博采众长,取其优势结合本土特点,用创造性的方式将一个中国故事唯美地转化到舞台上。”
选题、人才、技术、制作理念历经蜕变,“华语自制”不断突破自我
受海外仍在肆虐的疫情影响,从2020年至今,音乐剧舞台的聚光灯,几乎全部打在本土音乐剧的身上,这让它们受到了市场前所未有的聚焦,而这一阶段,也成为艺术创作与培养观众的绝佳机遇期。不难发现,国产音乐剧的生产与演出,既在提速,也在增量,凭借品质化的内容管理,原创的影响力在持续“加码”。
一年来,音乐剧舞台上涌现了越来越多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从中国古代历史和神话传说中汲取灵感,追求以中华文化为内核的全新审美表达——音乐剧《南唐后主》代表了当下原创最具市场潜力的一支“国风与国潮”。“但‘中国风’幷不是意象的堆叠,或是舞美的镶边,而是走向国人灵魂深处的情感共振,”制作人和晓维说。<nextpage>
舞台上的李煜成为“双面灵魂”,他是从“春花秋月几时了”的千古绝唱中走出来的凄艶词人和古时君王,更是让今天的观众理解复杂人生的化身,永远相互“交战”、也永远彼此依赖。全新的视角,勾勒出中国故事的新维度。同时担任导演和编舞的青年戏剧人刘晓邑,运用身体中极具张力与极具克制的两种气质来呈现这个故事的力量,让舞蹈和戏剧形成了统一,创造了一种“具有东方色彩的肢体意象”。
“中国原创音乐剧不断突破瓶颈,在持续进步,过去一直薄弱的选题能力和创意环节,有了明显的突破。”文艺评论家方家骏说。音乐剧制作公司大多是民营演出单位,过去很难在创作、制作、经营、演员、导演等全领域具备人才,单打独斗的创作不具备优势,但近年来来,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的整合正在发生,市场机制更加完备,“他们的创作理念更加先进、产业思维更加开阔、生产要素更加齐全,这让中国原创音乐剧开始划出一条昂扬的生长线。”
因为《戏剧新生活》被更多人看见的“宝藏戏剧人”刘晓邑,在上海打造了《悟空》《阿兔酱紫》等多部原创音乐剧作品,成为人才动力助推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今时今日,在这条产业链上,来自全球的人才、技术要素共同参与了“中国故事”的生产,无疑是当下市场发展更具活力的一笔。
中文版音乐剧《人间失格》是年底备受期待的大戏,由国内民营公司“染空间”制作出品。此剧不仅有音乐才子白举纲、实力唱将刘令飞、李炜铃等加盟,更有国际元素的注入。该剧作曲是享誉国际的弗兰克·怀德霍恩,作为“爆款制造机”,他曾为流行天后惠特尼·休斯顿创作出冠军单曲;他的音乐剧作品《变身怪医》《德古拉》《死亡笔记》《笑面人》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上演。《人间失格》是他的中文音乐剧“处子秀”。在意大利歌剧届拿奖拿到手软的风格派大师莱斯利·特拉弗斯亦受邀担任舞美设计,他的加入无疑是舞台呈现的又一品质保证。<nextpage>
20年厚积薄发,原创音乐剧在“品牌化驻场”之路上披荆斩棘而来
“越来越多新兴制作公司以商业模式、市场方式、科学周期生产制作音乐剧,这是非常大的转变和发展,”上海音乐学院陶辛教授说。在国际先进演艺集聚区和文化旅游名城,以音乐剧为代表的商演戏剧是马力全开、全年无休的产业,成功的作品都以百场演出为起步,有的还要踏上长达数年的巡演之路。“未来,上海能不能拥有《剧院魅影》《芝加哥》《妈妈咪呀!》这样的长寿剧,吸引到来自全世界的游客?”
“业内素来有64场验证大戏制作成功与否的标尺,”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说,长档期演出的生命力,需要观众口碑支撑后续运营,演出场次的“加码”与周期的提速,体现了本土公司对制作能力和品质管理能力愈发强烈的信心。
今年,上海缪时文化一连推出“大IP”音乐剧《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在音乐剧舞台上掀起一股悬疑热潮。《隐秘的角落》首轮演出开出37场、《隐秘的角落》55场,口碑一路升温,大麦和豆瓣评分均突破9分,不少年轻观众拖着行李箱赶到剧场观剧。即将到来的年末,上海站二轮巡演即将拉开帷幕,两部作品将共计演出超过90场。制作人张志林告诉记者,“一般音乐、舞美制作精良的音乐剧,要想收回成本,通常要演出过百场,所以我们能仰赖的唯有品质,以及对好故事、好作品的追求。”
很多人将2002年视为音乐剧“引进时代”的起点。以《音乐之声》《剧院魅影》《妈妈咪呀!》为代表的欧美经典IP构成了国内观众对音乐剧的第一印象。百老汇和西区之后,日本四季剧团《想变成人的猫》、德语音乐剧《莫扎特》《伊丽莎白》、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韩国的诸多原创及翻排、改编作品接踵而至,培养了庞大的音乐剧市场,也让很多业内人士开始深受海外成熟制作模式的启发。
近20年的积累与实践,让华语音乐剧在自制领域有了更多的底气和发言权,而上海,作为引进剧来华的首选地、首演地、首发地,自然而言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首站”和“前哨”,拥有发现前沿动态,孵化、培育原创音乐剧的先天条件。<nextpage>
从海外引进到自主创作,从资源整合到孵化原创,以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为代表的本土“音乐剧航母”,经过十年的积累与沉淀,正在从一个城市地标向一个音乐剧生态系统迈进。而今年,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迎来大丰收,首批三部作品《生死签》《南唐后主》《对不起,我忘了》经过近三年打磨,已经逐一“呱呱坠地”。同时,自制作品中文版音乐剧《春之觉醒》《我的遗愿清单》《拉赫玛尼诺夫》也开启新一轮演出,预计全国巡演总场次有望突破250场。
除了有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提供的大平台、大舞台,上海还有很多像“星空间”这样的小舞台——诞生了全年演出380场的沉浸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大小舞台合力幷发,培育更成熟的产业要素。上海原创音乐剧在品牌化商演驻场道路上不断开拓,披荆斩棘。“在共舞台看完《沉默的真相》散场急赶地铁,转弯碰到‘星空间’守候在演员通道的粉丝们,一时恍惚以为自己在内百老汇,”张洁说。闻名遐迩的音乐剧品牌中,“华语制造”的矩阵能赫然在列,行业人长久以来的梦想,已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