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6日电/据人民日报报道,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三星堆博物馆(图⑤)共接待游客超过3.6万人次,同比增长将近一倍。这座上世纪90年代就已建成的博物馆,为何如此受到关注?
缘于老馆“上新”了:2021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成都公布,三星堆遗址又新发现6座古蜀祭祀坑,幷出土大量重要文物。2021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报了3、4号坑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发现包括完整金面罩、青铜神坛、神树纹玉琮、铜扭头跪坐人像等一批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进一步说明三星堆文化的发达灿烂,更向人们展现了中华文明早期相互交融的辉煌图景。
考古有了先进技术保障
1929年,一位农民在广汉三星堆月亮湾台地掏沟时,发现一坑400余件精美的玉石器。一时间,“广汉玉器”声名鹊起,持续90多年的三星堆考古就此拉开了大幕。
1934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月亮湾玉石器坑地点附近,进行了三星堆历史上的首次考古发掘。当时出土、采集了600余件玉石器和陶器,考古人员提出了“广汉文化”的概念。
上世纪50至70年代,四川省在三星堆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幷对月亮湾台地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认识到三星堆遗址可能是古代蜀国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上世纪80年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星堆遗址持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150平方公里)、考古勘探(12平方公里)和考古发掘(1.2万平方米)工作,古蜀王国的发展轮廓,呼之欲出。
1986年7月,三星堆附近农民取土烧砖,突然在地下约2米深的地方挖出了几件玉器。考古人员闻讯赶到进行保护。神秘的青铜神树、夸张的纵目面具、挺拔的青铜人像……超过1700件价值重大的珍贵文物横空出世,震惊世界。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就此被发掘,“一醒惊天下”。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当年我们只抢救性发掘了一、二号祭祀坑,对祭祀区幷没有进行全面了解。”当时的考古队领队陈显丹略带遗憾。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祭祀坑区域最终建设成为古遗址公园,与陈列文物的三星堆博物馆遥遥相望,这一封存就是30多年。
2019年,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与四川省组织实施的“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的支持下,三星堆遗址的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再次启动。这一次,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预案层层审批不断完善,各种高科技设备充实到发掘和研究多个环节,全国34家科研单位集体攻关……再也不见当年的困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告诉记者,与1986年相比,此次考古是把先进的实验室搬到田野考古现场的新尝试。恒温恒湿的考古发掘舱、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文物应急保护平台、可以远程传输数据的专家会诊室……技术保障使得发掘与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成为可能。
考古大棚还设立了有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配备了低温保湿柜、生物低温采样箱等设备,可对出土的角骨蚌牙、纺织品、漆木器开展应急保护。象牙雕刻样本要接受记录检测和扫描,在放大镜下能够看清美丽的回形纹饰。还设立了无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配有离子色谱、整体提取设备,可对出土金器、青铜器、玉石器和陶器进行应急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