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关键的一条是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国际种业巨头均是靠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品种发展壮大起来的。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种业原始创新不足凸显,多是修饰改良、模仿育种。种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很多种企不愿重金投入原始创新,就是因为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大量换汤不换药、小打小闹的所谓“新品种”层出不穷,这与突破性大品种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种业知识产权的核心是新品种保护,这方面也有两组看似矛盾的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共受理申请植物新品种权43112件,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在水稻、玉米、小麦等主导品种中,70%以上都是保护品种,推广面积居前十位的品种中近80%也是保护品种。近年来,种业侵权案例有增无减。据统计,从2016年到2020年,全国法院审结涉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从66件增加到252件,其中侵权纠纷案例超过80%。
总之,欲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从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入手,推进资源保护、品种攻关、企业培育、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全链条保护。
这几年,全球种业格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种业正经历着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国际种业巨头纷纷强强联合、抱团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重组浪潮,拜耳收购孟山都,杜邦与陶氏合并,全球种子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进一步向跨国巨头集中,推动了优质资源整合、优势业务重组,种业与农化、资讯、生产服务等领域融合发展,领先优势进一步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种业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尤其在科技创新上,全球最先进的品种研发技术仍掌握在孟山都、陶氏杜邦等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手中,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都很大,中国具有一定规模的 1500 家种子企业,全年研发投入合计仅为33 亿元,而孟山都公司一家的研发投入就高达17亿美元。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今后中国种业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以更大的力度、更开放的姿态,出台更积极有力的开放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种业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