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二三十年是中国经济质量显着提升的关键阶段,满足居民高品质消费需求,提升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运行的质量,保障国家经济和战略安全,必须靠科技创新和业态创新。 |
中评社北京10月2日电/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2021中关村论坛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时指出,“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这番话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全球经济繁荣的鲜明态度,描绘了国际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合作的愿景。
中国网发表《证券日报》副总编、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董少鹏文章表示,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对中国新发展阶段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提升作出了规划,明确了具体任务。可以说,未来二三十年是中国经济质量显着提升的关键阶段,满足居民高品质消费需求,提升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运行的质量,保障国家经济和战略安全,必须靠科技创新和业态创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市场,都包含着对知识产权的需求;而技术、数据这两个更具现代竞争力特征的要素,以及高知识含量的人才群体,所承载的知识产权密度更强。完善和提升知识产权全链条管理,促进知识产权主体和知识产权市场的活力迸发,是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章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一条重要方针。经过数十年努力,知识产权运行体系逐步健全,国际合作日益深化。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知识产权运行体系也面临新的任务,主要是:中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中国已经走在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的道路上,基础装备、战略设施、工业制品、日用消费品和服务体系等的科技含量、知识含量显着提升,不少设施、产品和服务迈向了中高端,自主知识产权的占比逐步提升。
据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居第12位,比去年提升两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单位GDP的专利数量高于日本、德国和美国,但在研究人员、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指标上仍落后于德国和美国。《纲要》明确提出了未来1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具体指标,到2025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3%,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达到7.5%,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这些量化指标有助于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投资主体、有关政府部门增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有效使用的意识,把尊重知识产权、用好知识产权作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准、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文章分析,《纲要》针对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作出规划,是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进一步细化落实,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紧密关联,知识产权体系与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叠加运行,相辅相成。知识产权保护更严格、运用更高效、流动更规范、合作更广阔,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也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从激发和保护经济增长新动力出发,《纲要》从完善法律体系、增强对新兴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构建更加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务实措施;将知识产权体系和优化营商环境统一起来,从完善和优化知识产权体系的各环节机制入手,坚持问题导向、向改革要出路,就基础设施、基础制度的短板制定了系统化的施工方案。
文章指出,知识产权体系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作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必须在营商环境友好度、便利度上下功夫。在知识产权监管服务上,对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同时,也欢迎高水平外国机构来华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共享知识产权市场红利。同时,通过多双边机制,加强国际网络合作,参与国际规则交流和谈判,促进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对于落实好《纲要》各项措施有很强指导意义。要用全球眼光、开放心态、互联互通思维解决好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的难点问题,建设更加包容、便利、创新的营商环境,促进中国和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