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中小银行应把握“绿色”转型机遇
http://www.CRNTT.com   2021-08-31 08:36:14


  中评社北京8月31日电/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明确提出,绿色金融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2020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11.6万亿元,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3亿吨。多年来,绿色信贷主要集中在21家大中型银行,这21家银行也是我国绿色信贷业务的主力军,但这并不代表除了这些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就只能做“绿叶”。

  在笔者看来,面对绿色金融发展契机,中小银行更应把握好“绿色”转型机遇,在探索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中小银行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站位,要将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为己任,紧跟市场变化,不断加大对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力度,积极探索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以满足绿色企业和项目的多元化融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银行在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间的联通作用,优化金融资产配置,助力实体经济绿色发展。

  其次,借鉴部分绿色金融领先银行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开展金融创新,避免“走弯路”,提高服务质效。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来重塑信贷流程,消除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短板,解决绿色资产可信数字化问题;同时,利用科技赋能,对绿色环保项目进行识别筛选,提升贷款审批效率,缩短放贷流程。可以看到的是,有的银行已经在数字化建设上走在前列,比如,杭州银行以探索银税合作新模式为契机,利用征信、税务、工商、法院和第三方大数据,运用人脸识别、规则引擎等技术手段,打开了以“跑数”模式创新小微信贷产品的新途径。

  最后,对中小银行来说,一定要找准差异化发展路径,找到自己发展中的相对优势。要看到,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企业业务模式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中小银行尤其是地方法人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上,要更偏重小微企业发展和对地方传统产业转型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上述银行要脚步更快一些,在前进的路上更主动一些去提前了解服务对象,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业务方向,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将气候和环境因素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真正抓住发展的关键期、窗口期。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钱箐旎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