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副所长李环(受访者供图) |
“一国两制”需要中央和特区共同维护
中评社:“一国两制”进入历史中期,您认为过去二十多年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实践中,暴露出了什么的问题?
李环:《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按五十年来算,明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过半,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进入历史中期”。就过去的24年来看,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虽然经历风雨,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香港社会整体保持了繁荣稳定,各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社会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如住房问题、贫富差距、青年问题等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久而久之,形成民怨,特别是青年问题最为典型,他们面临着就业难、“上楼”难、向上流动难等问题。近年香港出现的社会抗争活动,也多以年轻人为主。从2012年的“反国民教育科”到2014年的非法“占领中环”,再到2019年的“修例风波”,都能看到不少年轻人的身影。年轻人充满热情、理想,当社会对他们关心不够的时候,他们会用比较直接的方式表达不满,有些人还容易被煽动出现激进或违法行为。在每一次较大型的抗争行动后,社会都有反思,在“修例风波”之后,香港也有反思,主要聚焦教育、传媒、司法等领域,但如果我们继续深究,就会发现香港长期以来,有两个问题一直解决得不好,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的掣肘。
第一个是经济方面的问题。香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的腾飞得益于自由贸易,所以长期以来,香港社会十分强调自由市场的力量,反对政府任何形式的干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市场小政府”。然而,过度信奉这种新自由主义的理念,也导致香港不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缺乏长远谋划,在解决土地房屋、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时比较困难。加之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实际上比较弱势,行政主导难以实现。这些都使得香港经济虽然一直在增长,即使遭遇了1997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中央的强劲支持下,也能较快恢复,但是普通民众分享的经济增长红利相对有限,市民产生相对被剥夺感,心生怨气。
第二个是政治方面的问题。香港回归24年来,中央政府和泛民主派之间的信任一直没能建立,或者说信任基础一直比较脆弱。这集中体现在香港的民主发展问题上,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看,希望按照香港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发展民主,这些年实际上已经制定了普选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但站在泛民的立场看,认为中央政府在故意拖延,应尽快实现普选。因此,在香港有关普选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每隔四五年就会出现一次。而且泛民在立法会选举的地区直选中长期占有约六成的选票,也让反对派议员号称代表民意不断向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施加压力。近年来,立法会内充斥着各种抗议活动、恶意“拉布”等行为越来越多,有反对派议员为反对而反对,很多民生议题无法进行讨论,遑论解决。第六届立法会表现得更为明显,从选举到宣誓,再到议事大厅里的肢体冲撞等,都予人香港民主在走向劣质之感。
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至今,取得的成功不容否认,但上述两个根本性问题一直没能有效解决,成为“一国两制”实践中难以绕开的问题与挫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