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评:警惕“算法收割”跑在市场前面
http://www.CRNTT.com   2021-04-28 00:38:00


  中评社北京4月27日电/网评:警惕“算法收割”跑在市场前面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杨玉龙

  完全相同的软件和路线,叫车价格不一样?网约车计时计费总感觉不准确?实际价格好像每次都比预估价格贵了一点点?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的疑虑都是真的,部分网约车平台为“多收三五斗”,竟然这么做……(4月26日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诚如记者调查发现,网约车计费乱象丛生,背后是苛刻复杂的规定以及套路升级的“算法收割”消费者。诸如,部分平台计时规定较为苛刻,计费规定多如牛毛;“算法收割”给消费者带来巨大利益损失。具体来看,一些平台只要到了1秒就会计算为1分钟,这样偏差就高达59秒,对消费者不利。

  借助科技手段,经营者的确可以为消费者精准画像。也正如上海市消保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段时间以来,大数据“杀熟”套路正在不断升级,从1.0版本的“熟客卖高价”开始,利用平台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全方位收集的优势,升级成为基于被平台充分掌握个人信息的2.0版本“杀熟”。上述可见,这显然会伤害到消费者的权益。

  “算法来收割,乘客变韭菜”需要引起重视,更须警惕的是,“算法收割”跑在市场前面。针对此,一方面,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监管执法力度。对于相关企业打法律擦边球的行为进行有效规制。比如,督促网约车平台履行计程计时的主体责任,定期对系统进行校准等等,以切实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可以说,监管不手软,商家违规行为就没有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需要相关企业强化自律、主动作为。终归来讲,算法推荐产生的问题,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则是设计方的价值导向出了偏差。从企业自身来讲,理应借助科技手段着力于提升服务水平,而不是靠此算计消费者。大数据“杀熟”套路正在不断升级,本质上是平台对算法权力的滥用,是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害,于企业而言也并无好处。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