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柱认为,城市更新要跟高科技紧密结合,科技本身既代表一类产业,又能够为城市更新事业赋能。例如,现在利用无人机、三维扫描结合地理信息,可以非常有效地把旧区现有建筑地形图完全准确地记录下来,有了这样的数字化技术基底,在此基础上开展规划,推敲方案,助力市政管理,这非常符合未来发展前景,也将吸引资本竞逐。
“目前的绿色建筑、智能建筑,会从更多的细微空间抓住更新改造的精髓,所有的更新改造最终是为了生活或者办公的人服务。”张思柱说。
有机更新就是要以人为本
不久前一则英国的新闻引起了张思柱的注意,在伦敦Kilburn有一家拥有100年历史的酒吧,2015年,它的所有者,一家开发商想重建一栋豪华公寓大楼,在未取得规划许可的情况下将酒吧拆除,结果引发了当地5000多位居民的联合抗议,最后政府做出了决定,要求开发商将酒吧一砖一瓦恢复原样,经过6年的波折,这家寄托着当地居民感情的酒吧终于在今年还原了。
“抛开违规因素,如果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来看,很显然开发商起初忽略了民间的声音。我们应该重视居民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而不是完全由开发商或者政府主导,城市更新最终是服务于人的,人的需求应该被重视。”张思柱说。
上海的一些商业更新,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来说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后期的运营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张思柱认为,项目在立项、规划的阶段,就应该考虑广泛调查和听取目标人群和周边人群的需求和意见,以免后期产生错配。
城市更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张思柱认为这应该是贯穿城市更新行动始终的。
张思柱告诉记者,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孙军建议,在城市更新立法中,确立公众参与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规定,在推进过程中,完善包括需求收集、意见反馈、监督评估和多元参与等机制,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