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评社北京4月16日电/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不少中介机构尚未真正具备与注册制相匹配的理念、组织和能力,还在‘穿新鞋走老路’。”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话音刚落,近期一系列指向保荐机构执业质量问题的监管动作便接踵而至。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在新形势下,保荐机构应积极转变执业思路,从单纯重视财务指标到关注核心竞争力,从提高“可批性”到保证“可投性”,从选择性披露到主动披露,从“带病闯关”“任性撤单”到主动归位尽责、强化执业操守。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监管部门正积极研究完善相关制度规则,提升保荐业务监管的规范性、标准化水平。同时,考虑进一步研究优化发行定价、承销配售等制度。
“点名”发出新信号:提高保荐质量
种种迹象表明,督促机构提高保荐质量成了近期证券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4月1日,科创板申报企业国力科技披露的首轮问询回复引发市场关注。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问询函中就“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进行提问,并置于“问题1”的重要位置。此前,科创板申报企业国光电气也在首轮和二轮问询中被问及“保荐机构执业质量”相关问题,当时还放在问询函中相对靠后位置。另外,证监会网站于4月6日将38份监管决定书集中挂网,仅IPO项目就有超30名券商保荐代表人被“点名”。
专家分析,从核准制到注册制,保荐机构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看门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从只关注审核转向更加关注市场,从提高“可批性”到保证“可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