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http://www.CRNTT.com   2020-10-18 08:32:17


  中评社北京10月18日电/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以创新驱动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尤其重要。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以数字型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蓬勃兴起,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新基建”,将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扩大内需、稳投资稳增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一)

  经济日报发表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山东大学省级新型智库“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金焱文章表示,所谓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从新基建涉及的范围看,目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这其中既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也包括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还包括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新基建”具有三大新特征:一是科技含量高。区别于铁路、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中不论是5G网络、数据中心,还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都处于当前科技的前沿领域,是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基础设施。二是带动效应强。“新基建”的发展,不仅可以直接拉动投资增长、稳定就业和经济,而且可以通过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三是市场化导向强。“新基建”主要为高技术产业及应用提供支持和服务,属于专用性质为主的基础设施,以市场化投资建设为主。

  总的来看,“新基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不仅是数字经济发展所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新基建”有助于智慧产业化。“新基建”作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的技术支撑,不仅本身将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还将通过数字技术产业化,创造新的产业、新的业态。以5G网络、数据中心为例,数据中心的单位机架间接产出是直接产出的近20倍,未来5年5G商用会带动移动数据、信息服务消费、终端消费等达到8万亿元的规模,在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产业方面的带动效应明显。另一方面,“新基建”有利于助推产业智慧化。伴随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传统产业将更加精细化、高效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重组变革,进而形成更加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价值创造体系。此外,“新基建”还有助于完善创新体系,尤其是“新基建”中涉及很多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扩大科技研发创新所需的公用基建投资,各项科研难题有望加速破解,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真正赢得发展主动权。

  (二)

  文章认为,眼下,科技创新不足、“新基建”发展滞后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短板。要看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推动“新基建”,既要坚持全面系统,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新基建”加快落地。建议抓紧出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意见,以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的长期供给质量和效率为重点,修订完善有利于新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准入规则。根据发展需要,加快5G网络建设进度,加快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推动大型数据中心有序建设使用、小微型数据中心升级改造。要加大力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新材料的创新生产能力。长期来看,还要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升科研水平,尤其是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要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深化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建设。

  二是强化“新基建”的应用。从根本上来讲,新型基础设施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因此,要加快“新基建”的拓展应用,打造发展新引擎,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基建”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网上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车联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应用,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要看到,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依然突出,特别表现为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供给尚不充分。因此,“新基建”还要考虑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尽快补齐乡村在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保、宽带网络等方面的短板,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目前,“新基建”中的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需求导向性,市场主体也具有投资优势和技术积累,客观上需要更多依靠市场主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通过市场机制带动“新基建”投资。政府的作用在于加强“新基建”的规划引导,重在明确发展标准、统筹规划、监管监督、风险防范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加强相关配套保障,对于工作成效明显的项目和地区在相关资源要素安排上予以优先考虑。政府要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解决“建不了”“建不好”“建不快”“建不强”的问题,打破社会资本参与“新基建”的各种隐形门槛,让社会资本放心、大胆地投入到“新基建”领域。

  总之,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当前经济增长、打牢长远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把握好“新基建”的丰富内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推进,从而更好地助力“六稳”“六保”,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