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铁路春运之变彰显发展哲学
http://www.CRNTT.com   2020-01-22 08:10:53


  中评社北京1月22日电/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已经开启。高铁包车、扫码进站、无纸出行、智能乘车……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新潮流”,让今年的铁路春运更显品质。

  有品质的铁路春运,在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都还无法奢望。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外向型经济,“打工潮”涌动,也催生出中国独有的春运。到了千禧年,“孔雀东南飞”声势浩大,可国家铁路营业里程不足5.9万公里,平均时速不足57公里,每逢春运,“一票难求”成了民生痛点。即便有了票,逼仄的绿皮车里拥挤不堪,连卫生间常常都挤满了人,“走得了”是旅客的唯一期盼,也是铁路部门的最大焦虑。

  在当时的不少观察者看来,中国春运这种世界级大迁徙,将是永远无解的难题。然而谁又能想到,今年春运,中国铁路日均旅客发送量将突破1100万人次,约是2000年该数据的3倍多。中国春运是如何破解这道世界级难题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定程度上彰显着中国的发展哲学。

  大运量的背后是强大的运力支撑。近十几年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持续大规模推动铁路建设,使国家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3.9万公里,织出一张让群众集中从容出行的铁路网。特别是运行时速世界第一、发车频次世界第一的高铁网,显着提升了铁路运力,大幅缩短了旅途时间,使启程回家的日子有了更多选择。比如从北京到郑州,高峰期一天就有124趟车,快车、特快、动车、高铁一应俱全,为春运从“能走就行”升级到“走得称心”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车之两轮为喻,如果说品质的“左轮”是运力,那么“右轮”就是服务。火车站前彻夜排队买票的长龙,随着网上购票、电话订票的出现和普及成为历史;候车大厅边臭味熏天的厕所,因“厕所革命”旧貌换新颜。今年,电子客票在高铁推广,免去旅客取票烦恼,还有扫码过闸、车载WiFi、高铁订餐、积分换票……这些过去难以想象的服务举措,如今在中国遍地开花,春运渐渐变得贴心暖心。

  随着交通网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春运已从“不得不完成的运输任务”变成“充满商机的服务市场”。如今提到春运,企业的兴奋多于头痛。春运是旅客最多、消费需求最多元化的时段,也是运输企业挖掘新赢利模式、培育新客户群体的重要时刻。纾解春运中旅客的痛点,就能换来服务的亮点;弥补春运中运输的短板,就能带来业务的新增长点。将春运中积攒的经验、挖掘的潜力,借鉴到端午、“五一”、“十一”等假期,才有了这些节日近年来单日客流高峰不断超越春运、运输收入节节攀升的新局面,助力人口大国壮大假日经济。从这个层面看,春运是中国百姓享受假期的黄金时段,更是运输企业提质增效的时间窗口。

  回头看,春运变“财富”,靠的还是发展。发展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中的问题也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中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不少经济社会现象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要破题,只能靠我们自己找出路;要解题,只能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不漠视、不推诿、不掩盖、不拖延,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破题解题虽难,但春运之变证明,我们不仅有能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且能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陆娅楠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