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看得见的预期和看不见的现金流
http://www.CRNTT.com   2019-04-26 08:05:35


  中评社北京4月26日电/在可预期的时期内,除非所投资的企业能创造出真实的现金流,否则投资者将无法承担超长时期的投资支出。不幸,共享单车行业的现金流创造并不快,也不多,这是因为投资者低估了公共交通设施对出行便利工具的替代作用,高估了居民对共享单车支付意愿。

  最近出门,看到小黄车又开始投放新车了。是企业融到新资金了?还是人们对骑单车的需求上升拉动了供给?以前不会想这些问题,街上密密麻麻放着各种颜色的单车,代表着不同的企业。这些企业在空间上相互竞争,都想着把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单车投放密度越来越大,以至于人行道都给挤占了。走路都困难,还谈什么骑单车?再看看不少单车上落满了厚厚的尘土,这也几乎预见了这些企业的结局。

  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几乎完全符合经济学标准模型的预测。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有个古诺模型,说的是市场上有两个势均力敌的企业,为了相互竞争,不得不各自扩大产量,通过产能规模取胜。古诺模型本质上是数量竞争,企业试图通过快速扩大规模来打败竞争对手。共享单车企业的扩张路径,无一例外都符合这个模型的预测,当一个新企业出现时,都是在相同区域高密度投放单车,试图用单车数量来碾压对手。

  但是,共享单车之间的竞争和古诺竞争还是有点不一样。在古诺模型中,企业从投资到形成规模化的产能,需要相应的技术、要素和时间,这不仅考验企业的管理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还取决于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判断和把握。假如企业家对市场机会更敏感,企业管理效率更高,动员资源能力更强,这个企业就会占得投资先机,进而抢先形成规模化产能,从而领跑整个行业。除非两个相互竞争的企业一模一样,并且同时发现了市场机会,并同时做出投资决策,这时才会出现真正的古诺竞争。否则,古诺竞争就会转化为领导者—追随者模型,行业中作为领导者的企业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他企业则作为追随者在后面追赶。所以,在很多行业中,看似古诺竞争的背后实际上都是不同形式的领导者—追随者竞争。

  共享单车的情况在于,多个企业拥有类似的生产商,共享单车企业不生产,不存在投资周期问题。共享单车企业所需要的,是从生产企业那里采购足够多的单车在市场投放。这是一个平台竞争模式,而不是生产竞争模式。共享单车之间的数量竞争其实是平台竞争。这种平台竞争所引发的数量竞争是否会导致单车价格上涨?这涉及一个前提条件:供给是否充分。过去我国是自行车大国,单车生产厂商的生产能力很充分,并且在经历了电动车的兴起、汽车业的发展及公共交通设施的日益发达之后,家庭对自购单车的需求其实是在下降的。这就意味着原先单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可能会过剩。共享单车行业繁荣后,对单车的购买需求快速上升,原先形成的生产能力足以覆盖这些需求,因而没有导致单车价格上涨。恰恰相反,随着单车购买数量上升,生产单车的企业进一步获得规模经济,成本反而下降了,进而使得单车价格下降。

  假如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数量竞争最终导致购买单车的需求超出了既定生产能力,那么价格机制还是会起作用的,单车价格肯定会上升。可问题是,单车生产企业根本等不到那一天。回到共享单车企业的数量竞争的性质。看似数量竞争的背后,并不是古诺模型中所讲的生产的竞争,而是投放的竞争。投放数量不取决于生产,而仅仅取决于资金。这才是共享单车企业数量竞争的本质。这种数量竞争本质上是资金竞争,也就是金融竞争。一个共享单车企业试图投入更多单车,就须有足够的资金,并能承担这些单车的损耗。而这些资金来自各种投资人的投资。投资者依靠投资支撑共享单车企业,不断给这些企业输血,试图通过惨烈的数量竞争来获得市场占有率。
既然共享单车企业的数量竞争本质上是金融竞争,而投资者当然是为了预期回报。只要街道上不断地有新车投放,就说明投资者预期共享单车企业是能给予可观回报的。对这些投资者而言,预期似乎是看得见的,因为每个投资者都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只要自己能给所投资的企业续命,那么自家的企业撑得最久,就能最终独占这个市场,从而形成赢者通吃的结局。到了那一步,自家的企业就是一家垄断企业,可以获得垄断利润,这肯定比投资竞争性行业划算。对垄断利润的追求,大概就是这类投资者预期的梦想。

  而现实在于,投资者会面临资金和流动性的约束,所投入的资金其实很有限。这就意味着这类投资实际上面临着一个期限限制,在可预期的时期内,除非所投资的企业能创造出真实的现金流,否则投资者将无法承担超长时期的投资支出。对投资回收期的判断就成为投资这类企业的关键环节。不幸的是,共享单车行业的现金流创造似乎并不快,也不多,这些企业的现金流得需要拿着放大镜来寻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投资者低估了公共交通设施对出行便利工具的替代作用,又高估了居民对共享单车支付意愿。

  共享单车能起多大作用,取决于城市的人口密度,只有在人口密度足够大的空间,才可能形成足够的需求。而人口密度足够大的城市往往公共交通也发展最快,这种出行便利工具之间的替代性也就越强。而共享单车充其量也就弥补公共交通的不足部分,对居民来说,支付意愿并不高。当居民支付意愿较低时,只能通过数量取胜,而共享单车数量其实是有天花板的,根据人口密度和出行频次很容易推算,足见共享单车的市场空间是有限的,这就违背了网络经济中不断突破天花板的经济特征。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下,即便获得了赢者通吃的市场地位,恐怕也很难看得见可观的现金流。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