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警惕不良App收割国民时间
http://www.CRNTT.com   2021-08-10 16:12:24


  政务服务App让居民办事少跑腿,线上办公App在防疫期间大展身手,购物外卖App更成为网民“必需品”……随着互联网科技发展,各类规范的App正让百姓工作生活日益便利。然而,媒体调查发现,一些不良App正通过化妆术、利诱术、隐身术等多种套路在各环节设卡,打造“时间围猎场”,大肆“收割”用户时间,从而实现牟利目的。

  时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时间也是最大的成本。一个人想要干成一件事,没有一定的集中的有效的时间投入,注定只是做了一个“肥皂梦”。如果一个人在年轻时就能听明白“时间都去哪儿”,那么有很大的概率“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上升到“国民总时间”,更会对一个国家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可以预计,会有更多学者关注幷研究“国民总时间”概念。

  互联网的发展,是建立在“国民总时间”再分配基础上,就目前来看,互联网占时有些惊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8个小时。其中,通信、网络视频、网络音频类App是手机网民最常用的软件,使用时长占比都超过10%。而在平均数掩盖下,不少网民智能设备使用时间,已经超过了总时间“半壁江山”。正如这个暑假,一些人的时间就没日没夜地交给了手机。

  当然,任何一种工作学习消费娱乐,都是以时间为前提的,不能简单地因为互联网乃至一种App占用时间过长,而简单对其负面化乃至妖魔化。更何况,互联网的发展,一些App的出现,在占有时间的同时,也帮助用户节约了时间。譬如互联网政务,就极大地节省了办事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不良App为“收割”流量,大量使用歪招,在用户进入、使用、退出软件程序等各环节透支用户时间。

  当下,不良App成“时间围猎场”的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媒体在调查中,发现了三个“典型性歪招”。第一招,乔装打扮诱点击,暧昧消息、工作消息都是虚假消息;第二招,心机利诱拖时长,赚钱之路、提现之路布满层层套路;第三招,匿影藏形阻退出,退出符号、关闭符号多是误导符号。这些真实存在,尤其是App弹窗广告,简直成了“牛皮癣”和“吸时器”,大量浪费了用户时间。在今年3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就吐槽了“App广告弹窗想找那个‘×’(关闭按钮)会非常难找”,他还当场公布了举报电话12321。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