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使用某个App,却发现自己购物价格比“新手”贵。针对网民反映强烈的大数据“杀熟”问题,深圳正在征求意见的条例规定,“杀熟”或可重罚5000万元。地方法规能否遏制大数据“杀熟”?
新老用户“差别对待”,别让算法沦为“算计”
对老会员配送费更高、同一家店吃两三回就涨价、开通了会员反而优惠金额减少……
近年来,部分网络平台“价格歧视老用户”“割会员韭菜”引起关注。网友将这种新老用户的“差别对待”,称为大数据“杀熟”。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一些法律学者认为,大数据“杀熟”是由算法定价引起的现象,本质是价格歧视。具体表现可能是同一个App上“会员价”高于非会员价,甚至同样的商品、不同手机有不同价格。此前,复旦大学一项关于网约车的研究显示,某一品牌手机用户更容易被舒适型车辆司机接单,这一比例是其他品牌手机用户的3倍。
一位人工智能企业高管表示,这与平台企业的强势地位、用户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有关。
在技术条件方面,平台积累了海量用户数据,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地理位置、浏览历史等,平台可以准确描绘用户的个体特征,幷通过深度学习分析每个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和价格敏感度,预测用户购买喜好和针对性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