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也能评职称!近日,石家庄的李永平、于江两位农民通过职称评审,成为该市最先取得初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引发热议。据报道,李永平和于江分别经营着农场和农业合作社,李永平的农场有1200多亩,带动了500多户农户创收;于江的合作社有3000多亩地,辐射56个村,让102个参股农民每年增收3万多元。
正高级农艺师、中级畜牧师、农技推广研究员……这些“高级职业农民”的涌现,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于农民的既有认知:“农民嘛,不就是种田吗?”然而,务农说到底也是个技术活,尤其是追求现代化的当下。职称直接指涉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农民的职业化、专业化,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一直以来,非农领域的行业大都有职称评定环节,且被视为专业技能认定及薪酬计算的重要依据,但农业领域相对滞后。给农民评定职称,无疑是对长期以来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等认知与行为的纠偏,是对农民的职业认同与社会认同,体现了职业平等、没有高低与贵贱之分的基本思想。
不过,目前来看,各地的农民职称评定的覆盖群体还比较少,虽然部分地区做了一些改革与尝试,但总体上看,学历、科研成果等传统职称评定指标依然占据重要分量。这些指标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很大程度抑制了职业农民的规模增长。
为了优化现行农民职称评定制度,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或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降低学历等传统指标在农民职称评定指标中的分量。与学历等静态指标相比,建议更加看重从业年限、种植面积增长、养殖规模增长,结合产业盈利规模、提供就业岗位数量等动态数据,制定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实践关联度更大、更适用的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