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这三个重点领域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http://www.CRNTT.com   2020-06-08 08:21:24


  中评社北京6月8日电/为更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中央和地方及时出台相关投资、消费政策,推动经济尽快复苏并恢复正常经济秩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 在目前经济情势下,把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此类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也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投资政策要实现的目标

  为加速经济复苏出台投资政策,归纳起来,其要实现的目标有:其一,增强全社会对国民经济的信心,促使各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发展形成良好预期。以此为推力,带动各经济主体发挥市场作用的能力,推动市场机制逐步恢复正常。其二,通过投资特定产业领域,产生较大规模的人力资源需求,增加就业岗位并带来相应的收入,为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三,通过投资建设扩大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带动关联产业的复苏和发展。其四,较大规模地投资建设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增长动能。

  投资政策实施领域之一:传统基础设施建设

  从理论和历史经验来看,与交通运输、能源及资源开发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首选领域。一是这些领域的投资建设,短期内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对就业的拉动较大;二是这些领域投资建设所形成的产业能力,可以解决制约许多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基础性条件;三是这些领域是各产业共同的中间需求,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土地征用难等特点,由政府投资或政府政策扶持下进行投资较为有效可行。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经济复苏相关政策的重要着力领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交通、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依然是其产业发展瓶颈,且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能够承受的区域,可以适当选择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策领域。以传统基础产业作为投资领域,要重点防范的是产能过剩的回弹问题,比如,欠发达地区原本有一定市场需求的产业,在交通约束条件消除情况下,有可能盲目地扩张产业规模,导致产能过剩之类的新问题。

  投资政策实施领域之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未来产业朝着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融合创新技术方向发展的趋势,理论和实践部门已经把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拓展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在新的发展阶段,这些领域的基础设施无疑具有带动未来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推进新基建要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

  其一,新基建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防止盲目投入和过度投入而造成产能过剩。其二,新基建最为重要的目标是为未来发展提供新动能。而能够将其产能真正转化为增长动能的是使用企业。所以,其通用标准、建设标准、建设节奏等制定,要真正成为企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真正成为能够迅速起效、并不断激发新增长潜力的基础设施。

  新基建,能否为未来发展提供不断扩张的动力,关键在于能否使广大经济主体都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因此要为企事业机构、个人消费者使用设计好相应的融入方式。新基建,能否为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关键在于能否持续地升级换代,因此,我国的新基建要与全球技术发展趋势、全球主要技术标准相对接,要为未来新技术和新技术产业升级换代预留“接口”。新基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效应是可预期的,但要避免“一哄而上”而过度投入;不能脱离产业企业可预见的需求;不能盲目超前。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